资讯

新冠肺炎特效药离我们还有多远?

由于疫情进入爆发期,加之检测手段更加及时完善,目前全国每日新增确诊人数较多。截至2月7日,全国新增病例3399例,累计确诊34546例。 预判的疫情拐点也由2月8日一度推迟到2月21日、再到WHO称“现阶段尚不能预测中国国内疫情的‘拐点’何时到来,也无法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否会在中国以外大规模爆发或演变成全球性流行病,因为新型冠状病毒仍有大量关键信息未能为世界科学界所掌握”。 更有2月5日武汉报道出刚出生30小时的新生儿确诊新冠肺炎,亮起了母婴垂直感染传播的红灯。 从前几天“粪便中检测到新冠病毒”,到广州发现的“门把手检测到冠状病毒”,再到如今母婴垂直传播的可能,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不断增多,让全国原本紧张的气氛更多添一份恐慌。 新冠肺炎特效药,国内外都在努力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已到燃眉之急,有效药物究竟什么时候能出来?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乎中国人民的“战疫”,更是一场关乎全人类的“战疫”。为共克时艰,国内外研究团队正加紧试验各种不同的临床治疗药物与方案。 幸运的是,过去几天时间里,从公开渠道流出了多则药物有效的好消息,给民众、患者带来很大的希望。这本应是举国热泪盈眶的好消息,不过,其中也有一些药物有效声明引来一些负面舆论,受到了不小的争议。 图表 1 公开渠道报道的有效药物概览 资料来源: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数个药物已处临床试验加速审批 对公开消息梳理下来发现,好消息不断,但质疑声也不断。如何辨别药物有效结论的真实性有几分? 实际上,任何药物在大规模临床应用前,都必须经过临床试验。那么,目前被国家承认可能有效的药物多半正加班加点处于临床试验中。通过查询发现,当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2019-nCoV感染药物有7种。 图表 2 在研2019-nCoV感染药物 资料来源: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可以看出,原本用于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药物、抗艾滋病药物以及抗SARS药物都被用来探索对2019-nCoV的有效性。其中有一些用药方案是已经在临床个别案例中应用成功的,比如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用药方案,以及瑞德西韦。 2020年1月23日,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他在隔离期间服用了艾滋病治疗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后,只用了一天体温就好转,他从个人层面上确认了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的疗效。 1月31日,美国用瑞德西韦治愈了首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消息传开,于是,市场对瑞德西韦有效治疗新冠肺炎寄予厚望。2月5日晚间,瑞德西韦传来最新临床进展:已入组761例首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于2月6日进行首次给药。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实际上,除了这几款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外,我国医学界多个研究团队正在进行更多的努力,例如武汉病毒所等近期发现磷酸氯喹体外实验有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机构联合对上千种化合物进行筛选后发现了5种化合物可能有效……后续可能会有更多药物进入临床试验。 新冠肺炎特效药物离我们还有多远? 在快速爆发的疫情面前,时间就是生命。那么,新冠肺炎特效药物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 从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五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来看,自第四版才开始根据临床实践出台了一些探索性的药物治疗指导方案。截至2月7日,诊疗方案更新到了第五版,对两版的药物应用指导对比如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都是探索性的临床用药指导,国家卫健委在第五版方案中明确了“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 图表 3 国家卫健委历版诊疗方案药物应用指导 资料来源: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另一边,在研药物都在努力。一般来说,药物的临床阶段试验周期长,至少需要2-3年。从上述几款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来看,阿比朵尔已处临床Ⅲ期,有望在相对较短时间内获得审批。不过,国家药监局新药评审委员刘玉玲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在抗击疫情的非常时期,若国家药监局特事特办加速审批,瑞德西韦也许最快一两个月就有望获得进口批文。相应的,其他在临床个案中应用有效的用药方案也可能会得到加速审批。 但临床试验时间短就存在观察时间不足,不良反应甚至后遗症的风险较大。危难当头如何取舍?钟南山院士近日曾表示,临床试验可以加快绿色通道,但必须走程序,“很多实验室找到一个苗头,就希望马上完全进入临床,这个要小心,伦理审查一定要通过。临床医生还是要按临床的规矩来做。” 遥想当年,SARS到最后也没等来特效药,最后因为气候转热病毒消失(病毒怕紫外线和热)。目前2019-nCoV也尚无确切的特效药。虽然网传了很多“特效药”,但都为个别案例或者体外试验,个例的药品有效与否不是科学结论,一定要进行临床实验。 因此,在期待特效药尽早通过临床试验审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全力做好个人防护,预防依然是第一位的。希望我国人民早日走出疫情的阴霾,加油!

2020-02-10

已获批/在研抗病毒药物——“冷清”的抗病毒药物领域

自疫情伊始,网上就开始流传各类新型冠状病毒“特效药”的说法。2月3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相比起之前版本,第五版诊疗方案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对重症患者的救治进行了优化。其中在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肺炎治疗方面,第五版诊疗方案首次明确:“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这一提法也对各类网传“特效药”做出了一个明确判断,即这些药物目前并不是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的特效药物,其疗效并未获得完全证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防止滥用。 事实上,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出现,抗病毒药物再次获得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那么,近年来有哪些抗病毒新药获批上市,抗病毒药物研发领域又有哪些新的成果与进展? 已获批的抗病毒药物 表1、2009年至2019年FDA批准的抗病毒新药▽ 十年来,FDA共批准了35款抗病毒药物,其中绝大部分针对的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疱疹病毒所导致的慢性感染。而获批用于治疗急性病毒感染的药物数量稀少,十年间仅有BioCryst Pharmaceuticals的Rapivab与Genentech的Xofluza获批上市。 Rapivab是FDA批准的首款静脉注射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也是该类药物中第三个获批的产品。而Xofluza是首个口服单剂抗病毒药,也是20年来首个具有创新作用机制的抗流感病毒药物。1月30日,罗氏药品部门主要负责人Bill Anderson对路透社表示,Xofluza是为抗击季节性流感设计而成,不太可能对冠状病毒有效。 这也意味着,目前常见治疗急性病毒感染药物多为获批20年以上的“老药”。 表2、过去30年内获批的抗病毒急性感染药物▽ 过去30年间,包括Rapivab和Xofluza在内,FDA共批准了5款抗病毒急性感染药物,且都为抗流感药物。根据2019年美国疾控中心流感抗病毒药物治疗建议,仅推荐三款神经氨酸酶抑制剂Zanamivir、Oseltamivir、Peramivir和帽依赖性内切核酸酶抑制剂Baloxavir Marboxil进行抗流感病毒治疗,金刚烷胺和金刚烷乙胺由于耐药性问题不再被推荐。 上述抗流感病毒药物中,Oseltamivir(国内称作奥司他韦)曾一度被报道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除了疫情初期流传于网络的武汉协和医院诊疗方案中提到使用奥司他韦进行治疗外,1月24日,一篇发表于Lancet上题为“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的文章中提到,鉴于2019-nCov肺炎病例出现在流感高发期,疾病控制中经验性地采用了抗生素和奥司他韦的治疗。 1月26日,一篇发表于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上题为“Evolution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from the ongoing Wuhan outbreak and modeling of its spike protein for risk of human transmission”文章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致病机制与SARS类似,是通过病毒表面膜蛋白中的S蛋白与人ACE2受体结合进入宿主细胞,引起ACE2表达下调,从而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而肺脏由于存在大量ACE2受体,因此成为SARS主攻点。 △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与ACE2结合的结构建模 而神经氨酸酶则是一种存在于流感病毒表面,可以协助成熟流感病毒脱离宿主细胞感染新的细胞,对流感病毒复制和扩散起关键作用的酶。有分析认为,由于流感病毒和SARS病毒致病机制上的不同,奥司他韦目前并没有明确证据显示其对SARS或新型冠状病毒有效。 此外,鉴于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的相似性,无效结果也可以从一篇2004年发表在Emerging Infection Diseases上题为“Inhibition of SARS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Vitro with Clinically Approved Antiviral Drugs”的文章中得到印证。研究中,新加坡团队对19款已上市抗病毒药物对SARS导致细胞病变的抑制效果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对SARS无抑制效果。 不过该研究也给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筛选提供了一定参考。其中干扰素Wellferon(Interferonα-n1)、Alferon(Interferonα-n3)、Betaferon(Interferon β-1b)与核苷类似物Ribavirin(国内称作利巴韦林)都对SARS显示出抑制作用。而卫健委此次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中同样提到了α干扰素吸入治疗和加用利巴韦林。 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虽然作用机制不同,但均为靶向宿主的抗病毒药物。过去30年间,FDA仅批准了13款靶向宿主,可发挥间接抗病毒作用的药物。 表3、FDA批准的靶向宿主抗病毒药物▽ 干扰素是一种具有高度种属特异性的糖蛋白,可以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发挥作用,并不能直接灭活病毒。具体而言,干扰素可以作用于细胞干扰素受体,经过一系列信号传导等过程,激活细胞基因表达抗病毒蛋白,实现病毒的抑制。多种抗病毒蛋白可以阻断病毒mRNA与宿主细胞核糖体之间的相互结合,抑制病毒多肽链合成效果,阻断病毒复制。此外干扰素还可以通过增强NK细胞和K细胞杀伤活性等效果,进行免疫调节。 核苷类似物是一种经修饰和改造的核苷类化合物,结构与天然核苷相似,可参与病毒代谢,却无法被病毒识别,干扰病毒基因表达,达到抗病毒作用。具体而言,核苷类似物由细胞内激酶磷酸化后,可以通过在病毒进行基因复制时,掺入外源核苷酸导致复制终止。还可以与延伸的核苷酸链结合,导致天然核苷酸错配,引发可损害RNA合成或影响蛋白表达的突变,最终导致病毒死亡。 △核苷类似物作用原理 由于靶向宿主的作用机制,干扰素与核苷类似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广谱抗病毒特性,对多种慢性或急性病毒感染具有抑制作用,然而这种非特异性特点也伴随着一些负面效果。例如干扰素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内源性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作为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介质,在人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这些细胞所导致的细胞程序反应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热、头痛、关节酸痛、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精神及神经系统症状等。而核苷类似物,例如利巴韦林则会通过细胞表面的ES-核苷载体无特异性进入包括红细胞在内所有类型细胞。而红细胞由于无法水解利巴韦林三磷酸盐,并且三磷酸盐也无法通过红细胞膜,就会导致三磷酸盐在红细胞内富集,使红细胞膜受到氧化损伤、破裂,最终导致溶血性贫血。 “老药新用”是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治疗的主要思路,除上文所提到的药物外,还有几款老药也获得了新的关注。 表4、两款被提到的蛋白酶抑制剂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蛋白酶抑制剂也多次出现在媒体报道中。1月23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专家组成员王广发接受采访时提到,一种名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的药物,对他的个例来说有效。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于2000年获得美国FDA批准,商品名Kaletra,国内称作“克力芝”。 2月4日,国家卫健委表示正在收集“克力芝”和一些中药治疗的临床试验数据。同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团队公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提到“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无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280倍。”达芦那韦/考比司他于2015年获得美国FDA批准,商品名Prezcobix,国内称作“普力泽”。这两款药物均属于蛋白酶抑制剂,最初获批用于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的抗病毒治疗。 在体外研究中,HIV-1蛋白酶抑制剂被发现可以对冠状病毒主蛋白酶(3CLpro蛋白酶)产生抑制作用,而3CLpro蛋白酶在SARS病毒多聚蛋白加工成功能蛋白和病毒成熟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包括“克力芝”、“普力泽”在内的蛋白酶抑制剂被看作为抗冠状病毒感染的潜在药物。 2017年9月,一篇线上发表于《Archives of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题为“Lopinavir; A Potent Drug against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sight from Molecular Docking Study”文章通过软件模拟小分子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和分子动力学试验,评估了HIV-1蛋白酶抑制剂对冠状病毒蛋白酶的影响。结果显示洛匹那韦和沙奎那韦分别是冠状病毒蛋白酶的最强和最弱的抑制剂。 △根据小分子与蛋白相互作用和分子动力学试验得出的多维度数据,计算而得的多种蛋白酶抑制剂对SARS病毒的抑制能力。 李兰娟院士团队提出的另一款药物是阿比朵尔(Arbidol,Umifenovir)。该药物由前苏联药物化学研究中心研制开发,仅在俄罗斯与中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流感。阿比朵尔的作用机制一直被认为与血细胞凝集素酶相关。在流感病毒进入细胞形成吞噬体后,血细胞凝集素酶构象在pH变化下发生改变并与细胞质膜融合,使病毒基因组进入宿主细胞开始复制。而阿比朵尔则可以增加血细胞凝集素酶构象的稳定性,抑制由血细胞凝集素所介导的膜融合,发挥抗病毒作用。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进展 除了老药新用外,许多在研新药也进入了研究人员视野。而近期最为出名的要数吉利德研发的Remdesivir,国内称为瑞德西韦。 2月1号,一篇在线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题为“First Case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the United States”文章在介绍美国首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诊疗过程中提到“医生决定为其提供一种尚未获批的药物——瑞德西韦”。2月3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宣布在武汉展开瑞德西韦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II期临床试验,旨在确定瑞德西韦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据新华社报道,2月5日,瑞德西韦已经完成临床试验注册审批,2月6日首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就将接受用药。 瑞德西韦是一种小分子核苷类似物,研发代号GS-5734。研究表明该药物对人畜共患冠状病毒有效,并能抑制人原代气管上皮细胞中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的复制。其作用机制被认为是可以与RNA依赖的RNA聚合酶竞争底物,从而干扰病毒合成。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广泛存在于正链和双链RNA病毒的RNA聚合酶,并发挥以单链RNA为模板合成互补RNA链的作用,在病毒基因组复制和转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而这一作用机制也使瑞德西韦具有潜在的广谱抗病毒效果,包括此次新型冠状病毒。 △吉利德报告的瑞德西韦优化过程 2月4日,一篇发表于《Nature》子刊 Cell Research上题为“Remdesivir and chloroquine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recently emerged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in vitro”的文章认为,体外实验显示,瑞德西韦可以有效控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瑞德西韦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体外抗病毒活性 除此之外,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大分子抗体药物也成为抗病毒药物新的发展方向。2月3日,再生元宣布与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扩大合作,研发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治疗性抗体药物。此前,再生元开发了一款代号为REGN-EB3的埃博拉治疗性抗体药物,该药物由三种抗体成分组成。在一项埃博拉病毒疗法随机对照试验中显示出了最好的疗效,该实验于2019年12月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根据ClinicalTrials,以“coronavirus”“2019-nCoVs”为关键词搜索正处于活跃状态(除去状态未知)的临床试验共有21个,其中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试验就有12项。这些临床研究所涉及的治疗方法与药物包括瑞德西韦、间充质干细胞(MSCs)、洛匹那韦/利托那韦、阿比朵尔、奥司他韦、达芦那韦/考比司他、糖皮质激素与中药。 另外,根据科睿唯安统计显示,“目前全球冠状病毒活跃在研药物共有40多个,主要集中于MERS与SARS治疗,治疗用药物与疫苗各占一半”。根据科睿唯安公布的全球处于活跃状态的冠状病毒治疗用药管线,所涉及治疗方法和药物包括血浆灌注、人单克隆抗体、干扰素、多肽、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核蛋白抑制剂和基因疗法等(点击查看:科睿唯安生命科学与制药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抗冠状病毒药物全球研发管线”情况)。 总结 从已获批药物来看,大部分抗病毒药物靶向病毒本身,难以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中发挥作用。少部分靶向宿主药物,虽然可能具有抗冠状病毒潜力,但由于上市时间早,特异性不强且副作用较多。近年来随着抗病毒研究的不断深入,包括抗体药物和基因疗法在内的全新治疗方法均被用于研发之中,为抗病毒疗法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 然而由于药品特殊的经济学属性,过去获批上市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能带来收益的慢性感染药物和具有显著季节性特征的抗流感药物,而对于冠状病毒这类病源不清,扩散及终止时间不明的急性病毒感染则缺少特异性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技术发展与制药产业的快速变化,包括阿斯利康、赛诺菲、艾尔健、百时美施贵宝在内的跨国制药巨头纷纷放弃抗生素及抗病毒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使得本就不热闹的抗病毒药物研发领域更显冷清。同样,虽然中国已经批准了许多抗病毒药物,但在该领域自主研发中建树有限。 虽然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可能如2003年SARS类似在得到控制后平息,且不会再次发生。但针对相关病毒的研究、临床和药物研发不应该因为疫情的结束而停止。在查询美国历年批准的抗病毒新药中,笔者注意到2018年FDA批准了首款天花特效药药物TPOXX,该药物后期研发由美国政府生物医学高级研究与发展局资助,并在获批上市后购买200万份运输到国家战略储备。而对于已经经历两次冠状病毒疫情的我国,也应该由政府牵头并资助对冠状病毒进行长期的科研及成果转化攻关。

2020-02-09

冠状肺炎病毒的来龙去脉!

作者:吴京平(知名科普作家) 说实话,我相信这个年大家都没过好,都为湖北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所揪心。这次引发这场疫情的还是冠状病毒,只不过是一种新版的冠状病毒,这种玩意儿以前谁都没碰到过。 说起来,冠状病毒以前一直没有被大家重视,因为这东西比较弱。1912年,有1只猫得了一种被称为“传染性腹膜炎”的病,简称叫“猫传腹”,有人给它拍了照片。这是第一只留下证据的“猫传腹”患者。当时没人知道这种病是怎么一回事儿。到了上世纪60年代,人们才搞清楚,实际上猫传腹就是冠状病毒导致的。有不少的喵星人就是因为得了这种病而丢了命。 1937年,博德特和哈德森从小鸡体内第一次分离到了冠状病毒,这说明冠状病毒在自然界里是很常见的东西。到了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研究人的感冒,发现有一半的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引起的。 这种病毒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鼻腔,平时是没事儿的,我们人类的免疫系统能够压制住鼻病毒,一旦我们的抵抗力下降。就压不住鼻病毒了,于是我们就开始打喷嚏流鼻涕,弄不好还要发烧,这就是普通的感冒。 鼻病毒 但是鼻病毒只能对一半的感冒负责。另外一半是怎么回事儿呢?还需要继续研究。1961年,肯德尔等对一些不明病因感冒的患者进行了研究,他们把这些患者的鼻腔冲洗液给直接接种到细胞里边培养,结果啥也没找到,也没什么特别的事儿发生。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看不到什么东西的。他们只好把这些标本保存在-70℃的冰箱里。说来有点恶心,冰箱里保存了好多管鼻涕。 过了4年,到了1965年,另外两位科学家泰瑞尔和拜诺要研究感冒病毒,冰箱里还留着两管子标本呢。就拿出来做实验复查。还是照方抓药,把这些液体接种到细胞里面培养,结果失败了,也看不到什么特别的现象。又接种到了鸡的胚胎里,结果仍然是失败的。不得已,必须进行人体试验。他们是在从人体取出来的一些细胞里面培养的。他们这一次终于发现了一种病毒。这种病毒不能耐受乙醚,也很怕热。试验继续进行,他们把这种病毒接种在人胚气管纤毛细胞里面进行培养,又经多次人体试验和干扰试验,终于把病毒分离出来了。当时,这种病毒被命名为B814。把这种病毒接种到志愿者的鼻腔里,志愿者都出现了感冒的症状。摆明了就是这个东西造成了感冒。 到了1967年,阿尔梅达和同事们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这些新病毒,看到了这些病毒的样子,而且基本确定,就是这些病毒是可以引起普通感冒的。同时发现这些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RNA病毒。 电子显微镜拍摄的照片是扁平的,在画面上,就是一个圆圈加上周围一圈放光芒一样的尖。有点像欧洲王室的王冠,俯视下去,就看到一个圈,周围长了若干的角,角尖上有个小圆球。所以就给这种病毒起名字叫“冠状病毒”。 实际上呢,这种病毒是个三维的圆球,浑身上下长着很多金针菇一样的突起,有点像个蒺藜球,平均直径100纳米。这个病毒算是比较大的了。这种病毒的基因组是一条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3万个核酸,属于基因组最大的RNA病毒之一。 1975年,第2种引起人类疾病的冠状病毒被发现。这种冠状病毒是从拉肚子的病人的粪便中分离出来的,大家认为就是这东西造成了人拉肚子,它就是病源。为了和以前从感冒患者呼吸道之中分离出来的冠状病毒相区别,把这两种病毒分别定名为人呼吸道冠状病毒和人肠道冠状病毒。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统一了冠状病毒的命名,了解了病毒的基因结构和部分功能,研究出好几种可识别病毒生长的指标,只有定下指标,才能检测你是阳性阴性?你中刀还是没中刀啊?科学家发现,冠状病毒怕热,冬春季节比较活跃,夏天就蔫儿了。每次感冒高发的季节,成年人之中有15%是冠状病毒引起的。 很多人搞不清楚细菌和病毒,细菌是个单独的生命体,是个原核生物,是可以自己分裂繁殖的。但是病毒就不是了,病毒只是一段遗传信息片段,外面包了个壳。所以病毒无法单独复制繁殖,必须插进细胞里面,利用细胞的分裂复制机制来扩大传播。计算机病毒之所以叫“病毒”,就是因为干的事儿差不多。所以把这种把自己插进别的程序里面,借助别的程序的运行来繁殖和传播的程序片段叫做计算机病毒,这还是蛮贴切的,还真的很像。 因为细菌是个完整的生物,所以是会死的,用抗生素就可以杀掉大部分的细菌。但是病毒不是完整的生命体,必须插进别的细胞里面才能发挥作用,到底算不算是个生物这还两说着呢。因此很难杀。如果导致疾病的是病毒而不是细菌,那么打抗生素是没用的。只能靠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来驱除病毒。 大部分的冠状病毒跟人没关系,都是只能感染动物。在20世纪,大家只知道2种冠状病毒能感染人类,而且都是那种弱鸡。只能引发一些普通的感冒。因此关注这种病毒的人不多。没人能想到这么个弱鸡居然能爆发出这么强的威力,实在是小看了这家伙。好在冠状病毒在动物身上很普遍,因此还是有一些科学家在研究,这也就保留下来一些研究者。 但是这些科学家做冷门的冠状病毒研究,其实在当时是看不出效益的,因为这个病毒太弱鸡,不会对人造成伤害,所以总是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拨款,最惨的时候研究人员差点洗手不干了,扛起包袱要改行。就在这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劫难改变了这些科学家的命运。好在保留了一批搞基础研究的学者,否则的话,恐怕疾控部门想找个专业对口的专家问问都困难。 2002年~2003年,冠状病毒第一次显示出了意想不到的杀伤力,首先中招的就是我们中国。从2002年的11月末开始,一种奇怪的病悄悄的在广东境内传播。他们出现的症状都类似:比如发高烧、咳嗽、呼吸困难、胸片显示双肺阴影,部分病人出现了呼吸衰竭。更要命的是,各种抗生素都不见效,没个屁用。从这一点来看,当时都没搞清楚病因到底是什么,到底是细菌还是病毒呢?看来不像是细菌。当时把这种病叫做“非典型肺炎”。最早与病人接触的一些人,很快都被传染上了,比如亲属、医生和护士。 在2003年的2月底,广州的一位医生去香港参加亲属的婚礼,住在了九龙的京华酒店。这位医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被传染了非典型肺炎,他在广州的时候照X光片,发现肺部有阴影,他还以为是普通的肺炎,吃了点药就和家人一起到了香港,他也没有什么防护措施,打喷嚏咳嗽不断,结果污染的周围环境。住得近的人实际上都被传染了。所以住得近的几个住客在离开香港后,也分别在河内、多伦多和新加坡病发住进了医院,这一下就把非典带到了各个国家。后来这个人自己病情严重了,到香港的医院去看病,大家都非典完全没概念,所以没有严密防护,这一下就传染了好多人。 国内疾控中心的一位电镜专家看到了清晰的支原体结构,于是就认为这是衣原体感染。随即,央媒就把消息公布了出去。衣原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微生物,是可以用抗生素杀死的。但是很多医生都发现抗生素是不管用的,当时对此提出质疑的人之中包括了现在大名鼎鼎的钟南山院士,他认为应该是病毒。 问题就出在当时疾控中心当时并没有严格的按照科赫法则来走,如果严格的按照科赫法则来走就不会出现这种被打脸的事件了。其实国内也有单位检测到了病原体,只是当时几个单位协作沟通不畅,被外国人抢在了前面。当时,美国和加拿大的实验室已经证实了罪魁祸首就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以前没见过,这就是SARS病毒。 SARS病毒的三维模型 如果真的是病毒,这事儿就麻烦了,因为新型的病毒是无药可治的。只能靠人体的免疫力,但是麻烦就出在了人的免疫系统上。免疫系统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呢?首先是对外来入侵者进行识别。假如是自己身体里的东西,那么就不管。假如不是自身的东西,招呼大量的免疫细胞过来围殴入侵者,直到把入侵者消灭为止。 首先是身体的免疫系统要认识谁是外来的,假如认不出来,也就不会发起攻击。你要学习打虎,总不能一上手就去打真老虎吧。先弄个死老虎认识认识,练练。死老虎不好找啊,万一没死透,那可麻烦。不要紧,找个猫来当模特也行。看看老虎的照片也行,办法多种多样。这就是疫苗的作用,让身体认识这些外来入侵者。 免疫细胞 但是对于SARS病毒,虽然认得出是个外来户,但这是免疫系统第一次见到这种病毒,以前完全没见过,不知道该使多大力气。不知道哪一招是好使的,那怎么办呢?那就把火力调整到最高,开始放各种大招。 但是这个SARS病毒偏偏很狡猾,还就是难消灭,最后免疫系统蛮干一气,虽然能消灭SARS病毒,但是也把周围的环境弄得一塌糊涂。这可是瓷器店里捉老鼠哦,不能不管不顾哦。所以SARS造成的伤害往往是免疫系统自己过渡反应拼命放大招造成的。 所以,当时治疗SARS,经常是用糖皮质激素先把人的免疫力降下来。但是又不能降得太低,太低了又被病毒压着打。要保证能消灭病毒,但是又没有那么多的附带伤害。分寸是很难拿捏的,代价也很大。很多人虽然SARS治好了,但是肺部会纤维化,也会出现股骨头坏死。没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保命要紧啊。 最后,到了2003年的夏天了,天气热了,再加上各种隔离措施。SARS的肆虐终于停止了。SARS这个病来的猛烈,人们第一次见识到了冠状病毒的威力。没想到这个家伙一般不出手,出手就不一般,这么快就能要人命啊。全世界得病的人数大约是8000人,死亡的人数大约是800人这个量级。这个病毒似乎从人们的视野里销声匿迹了。但是包括钟南山院士在内的人都明白,病毒的卷土重来是迟早的事情,这事儿哪有个完啊! 我们知道DNA的结构是个双链,双螺旋结构嘛,两根链条就像是拉链一样齿和齿是配对的,这就等于相同的信息一式两份,万一复制过程里出了错,起码还有备份信息,是可以纠错的。但是冠状病毒是个RNA片段,人家只有一根链,信息没有冗余,想纠错,算了吧,死了这份心吧。说难听点叫出错,说的中性一点,不带感情色彩,那叫“变异”。冠状病毒是很容易发生变异的,这就糟糕透了。 也就是说,你不知道冠状病毒会在什么时候,以何种形式反扑。谁能这么一年又一年以扑点球的状态高度戒备呢?谁也做不到的。 2004年和2005年各发现了一种新的冠状病毒,不过这两个病毒依然是弱鸡。只能引发普通的感冒。到此为止,能感染人的冠状病毒增加到了5种了,能要命的只有SARS病毒1种。 就在SARS病毒消失接近10年之后,大约在2012年,一种未知原因的肺炎在中东地区冒出来了,同年9月,沙特阿拉伯和荷兰科学家合作,从沙特一个急性肺炎死亡的病人的样品里边分离出了一种冠状病毒。后来WHO正式命名这种病为“中东呼吸综合征”,简称“MERS”。科学家发现这种病毒导致的疾病,症状与SARS病毒非常像。没想到冠状病毒在那儿冒出来了。 一开始,由于这种疾病在中东只有零星的感染病例,没出现大规模流行,医生和疾病控制部门认为MERS病毒人传人的概率较低,不会像SARS横扫一大片。但是,很快人类就被打了脸。2015年,一个韩国人去中东旅行,回到韩国以后被查出得了中东呼吸综合征,在不长的时间里,这一个病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186人感染。这说明,冠状病毒的人际传播是不可忽视的风险。 从WHO网站统计的结果来看,截至2019年11月,全世界有27个国家或地区发现了这个病,病患人数达到将近2500人,死亡大概是850。由此看来死亡率约为30%,比SARS厉害哦。这是世界上发现的第2种能要人命的冠状病毒。 又过了8年,第3种能要人命的冠状病毒就冒出来了。这回中刀的是武汉。这几天消息满天飞了,想必大家都已经了解了。大家没想到的是,这种新型的冠状病毒的潜伏期比SARS长得多。患者即便没有发热等等症状,也会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等飞沫传播病毒,这就叫人防不胜防了。所以,我这几天看各种消息也挺揪心的。想说些为武汉和湖北加油鼓劲的话,似乎又有些廉价。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儿吧。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不去人多的地方。一切听官方的指导吧。反正我是个宅男,本来出门就少。 病毒这种东西是符合基因选择规律的,也就是以最大限度传播自己的基因为目标。当然病毒没有主观的意愿。只是自然选择的的游戏规则造成了这么一个结果。病毒进入人体以后,就会不断的繁殖,把人弄死对于病毒的传播不利,人死了病毒也很难存续。因此尽可能的传播出去才是利益最大化的途径,所以那种不把宿主搞死,保证宿主有足够的体力到处溜达,一边走一边打喷嚏咳嗽的病毒就赚了便宜,获得了竞争的优势。时间长了,那些和病毒处的不错,彼此相安无事,甚至共存共荣的宿主就成了所谓的天然宿主。它们带着病毒照样活得舒舒服服的,它们才是传染病之源。 果子狸 追踪SARS病毒的来源,最开始怀疑是果子狸,因为最开始得病的人和果子狸有过亲密接触。在果子狸的体内的确找到了SARS病毒的核酸。但是进一步研究,发现果子狸不是天然宿主。果子狸的养殖场统统没有查出感染SARS病毒,野生的果子狸体内也没有。但是市场里的那些却是有的,哪来的?当然是运到市场的途中传染上的嘛,甚至可能是人传给了果子狸。 2005年,中科院动物所张树义研究员与武汉病毒所研究员石正丽以及澳大利亚的王林发教授合作在《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他们在蝙蝠体内检测到一种类似于SARS病毒的冠状病毒的核酸,但是并没有分离到病毒。随后的几年里,石正丽团队在这个领域不断突破,2013年,她带领的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一项研究,在云南的一个蝙蝠洞里,他们在菊头蝠的粪便里分离出一株类似于SARS病毒的活病毒,这种新分离的病毒与已知的SARS病毒具有高度同源性,这项研究清晰地揭示了SARS病毒的来源。 菊头蝠 石正丽教授的团队在这个地区的蝙蝠种群中检测到了组装SARS病毒所需要的所有基因。他们推断,SARS病毒很可能是由各种“类SARS病毒”重组而来,在偶然的情况下,果子狸感染了这种病毒,病毒在果子狸体内进行了复制与进化,最终把病毒传给了人类。 再仔细研究一下。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病毒来源可能是单峰骆驼。骆驼只是个二传手。2014年,受到中国团队的启发,科学家们在南非的一种蝙蝠粪便中检测到一种与人感染的MERS病毒高度同源的冠状病毒,线索又一次指向了蝙蝠。这次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源头被认为是海鲜市场里的野生动物,可能这些所谓的野味就是个“二传手”,基因线索还是指向蝙蝠。 我们不得不佩服自然选择规律的神奇。没错,人家如意算盘打得啪啪响啊,如果宿主会飞呢,即便是高山和河流都无法阻挡冠状病毒的传播了。但是鸟类和我们人类相差很远,鸟类是下蛋的,我们是哺乳动物,病毒玩儿跨界实在是太麻烦,不合算。有没有会飞的哺乳动物呢?有啊,除了蝙蝠还有谁?蝙蝠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大概有1200多种,占到了哺乳动物物种总数的20%,仅次于啮齿类动物。而且喜欢群居,山洞的洞顶上能黑压压挂上一大片。没有比这家伙更合适的了。 蝙蝠这东西也是个开了挂的大类。一般来讲,小动物的心跳都很快。因为动物体积小,热量散失就快,心跳就必须加快,体温也必须高一些,否则对抗不了热量的快速散失。可是心跳越快,往往寿命就不长。偏偏蝙蝠是个另类,人家体温能飚到40度,但是人家能活30年,老鼠跟人家差远了,别看长得有点像。 在飞行期间,蝙蝠的新陈代谢水平会增长15-16倍,相比之下,奔跑得精疲力竭的啮齿类动物新陈代谢水平只会增长7倍,而大多数鸟类在飞行期间新陈代谢水平只会增长2倍,蝙蝠体温会更高的。这简直就是在不断的发烧,在高温下,什么病毒都不灵。人也经常用发烧的方式来对付病毒。只是人没办法长时间发高烧。人家蝙蝠不在乎,这是基本技能。 但是等蝙蝠倒挂着休息了,新陈代谢下来了,病毒就可以开始繁殖了。等到蝙蝠飞行的时候,体温上升,再被抑制。就这么循环往复,病毒想发作,没机会,但是也死不绝。于是蝙蝠身上携带了大量的病毒。再加上吸血蝙蝠之类的到处叮咬动物,简直就是个会飞的“培育器”,一个会飞的“病毒集散中心”。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蝙蝠基因组里面有更多有关基因修复的基因,并且表达量远远高于其他哺乳动物。这些基因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它自己没事。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自然选择机制一直在发挥作用。蝙蝠身上的一些病毒可是逐渐适应了高温的哦。这些病毒要是传播给了人,人体靠发烧来对付这些病毒,人家还不怕了,你这点温度比蝙蝠身上差远了,毛毛雨啦。所以,人即便是发高烧,不但对付不了这些病毒,反倒把自己烧坏了。 浙大和华南农大分别在2017和2018年独立发现了一种对猪造成严重威胁的冠状病毒,源头也是蝙蝠。原来“二师兄”也深受其害啊。 本来啊,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为的自然环境破坏日趋严重,蝙蝠的栖息地遭到破坏,这些都可能是蝙蝠向其他物种传播病毒的原因。接触机会多了嘛,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我国的特色,那就是就是所谓的喜欢吃“野味”。这些“野味”不管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很多都没有经历过严格的动物检疫。这东西你也敢吃啊?有些人的胆子是真大,您不差这一口吧?能不能别再吃野生动物了?把命搭上不值当的。这倒好,这传染病闹得全国人民都没法好好吃顿年夜饭了。这种陋习,还是淘汰吧。 总之,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复杂着呢。我们不可能彻查世界上的每一只野生动物,病毒就潜伏在它们的体内。不管是鼠疫还是狂犬病,还是各种冠状病毒。与它们的接触是有风险的,躲远点,不接触是最优的选择。我在这儿还是要劝大家,管住嘴。

2020-02-09

德国科学家发现症状较轻的患者也能够传播新型冠状病毒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柏林夏里特大学医学院(Charité-Universitätsmedizin Berlin)、德国联邦国防军微生物研究所和和慕尼黑施瓦宾诊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即便是从症状轻微的患者那里获得鼻咽拭子样本,传染性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也可这些鼻咽拭子样本中分离出。他们因此得出结论,即使症状较轻的患者也能够传播这种病毒。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图片来自Wikipedia。 自从德国确认第一例2019-nCoV感染病例以来,柏林夏里特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和德国联邦国防军微生物研究所一直在支持诊断工作。这两个研究所彼此独立运作,会定期监测目前在慕尼黑施瓦宾诊所接受治疗的患者的病毒脱落情况。 在这些研究过程中,这些研究人员发现在几例病例中,从症状轻微的患者身上获得的鼻咽拭子样本中分离出传染性的2019-nCoV病毒,所分离的病毒能够在细胞培养物中复制。这些患者的症状第一时间让人想起普通感冒而不是严重的肺炎。这两个研究所同时开展的研究也发现了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不仅在肺部复制,而且也在鼻子、喉咙和肠道中复制。 他们的综合观察表明,即使是有轻微或早期感冒症状(喉咙痛,鼻窦炎的迹象,轻微不适而无发烧)的患者也可以传播这种病毒。 这项研究由柏林夏里特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所长Christian Drosten教授、德国联邦国防军微生物研究所的Roman Wölfel博士和慕尼黑施瓦宾诊所传染病与热带医学系主任Clemens Wendtner教授领导。 对于柏林夏里特大学医学院来说,重要的是毫不拖延地公布这些针对2019-nCoV的最新研究结果。这些研究人员的发现已上报给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和医疗能力与严重后果传染病治疗中心常设工作组(Permanent Working Group of Medical Competence and Treatment Centers for High Consequence Infectious Diseases)。他们的数据正准备在一家科学期刊上发表。

2020-02-09

国家亮剑 严打7类涉医违法行为 严重可判死刑

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国家4部门对7类涉医违法行为亮剑了! 国家卫生健康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保障医务人员安全维护良好医疗秩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严厉打击7类涉医违法行为 《通知》明确提出将严厉打击以下7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 一、殴打、故意伤害、故意杀害医务人员的; 二、以暴力、威胁等方法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或者公然侮辱、恐吓、诽谤医务人员的; 三、对医务人员实施撕扯防护用具、吐口水等行为,可能导致医务人员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 四、以暴力、威胁等方法拒不接受医疗卫生机构的检疫、隔离、治疗措施,或者阻碍医疗卫生机构依法处置传染病患者尸体的; 五、强拿硬要或者故意损毁、占用医疗卫生机构的财物,或者在医疗卫生机构起哄闹事、违规停放尸体、私设灵堂,造成秩序混乱、影响疫情防控工作正常进行的; 六、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器具或者爆炸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进入医疗卫生机构的; 七、其他侵犯医务人员安全、扰乱医疗秩序的情形。 《通知》要求,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发生上述情形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采取果断措施,最大程度保障医务人员和其他患者安全,维护医疗秩序并及时报警,协助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应当及时出警、快速处置;对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法及时立案侦查,全面、规范地收集、固定证据。 对上述情形中构成犯罪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从快审查批准逮捕、提起公诉。人民法院应当加快审理进度,在全面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正确适用法律、准确定罪量刑。对犯罪动机卑劣、情节恶劣、手段残忍、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或者所犯罪行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社会影响恶劣的被告人,予以从严惩处,符合判处重刑至死刑条件的,坚决依法判处。 给一线医务人员及其家属提供五保障 除此之外,国家为有效解除一线医务人员后顾之忧,打赢疫情阻击战提供坚强保证,于昨日再下一文,全力保障基层人员及其家属的五方面需求。 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生活保障:慰问、提供隔离场所及生活用品补给 各级党委政府要动员社会力量,组织发动志愿者或安排专门人员,对一线医务人员及其家属展开慰问,定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建立台账,积极协调解决,要为一线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隔离场所,确保医务人员充分的睡眠和饮食。对一线医务人员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用品要保证供给。 二、心理保障:不同形式缓解焦虑 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肺炎机制发〔2020〕8号),将一线医务人员及其家属作为重点心理干预人群,主动关心,通过不同形式进行谈心疏导,减少他们的心理焦虑,给予积极的精神关怀。 三、人文保障:不安排双职工同时去一线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要为一线医务人员和家属建立沟通联络渠道,让一线医务人员和家属互相支持鼓励,构筑战胜病毒的信心决心。尽量不安排双职工的医务工作者同时到一线工作,特别是家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的医务人员,要尽可能使其兼顾家庭。要安排志愿者或专门人员对有家庭困难的一线医务人员家属进行对口帮助。 四、安全保障:做好防护用品配给 各级党委政府要做好对一线医务人员及其家属口罩等防护用品的配给。对有交通困难的医护人员及其家属提供必要帮助。对发现有歧视孤立一线医务人员及其家属行为的,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应给予相应处理处罚。 五、其他保障:落实工作补助 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参与防治工作医务人员的临时性工作补助,落实加班费、误餐补助等福利措施。加大典型人物、事迹的发掘和宣传力度,及时表扬表彰,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增强一线医务人员及其家属荣誉感。 疫情期间,医务人员是抵御新冠肺炎病毒的排头兵,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大家都能保持理智清醒的头脑,从自我做起,共同维护稳定正常的就医环境。

2020-02-09

基因免疫治疗新药被“保送” 直击奥希替尼耐药难题

EGFR靶向治疗出现耐药是躲不掉的难题,尤其是三代药奥希替尼(泰瑞沙,AZD9291)耐药后十分棘手,成为广大肺癌患者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最近随着一款新药的"保送",这一难题终于迎来新的解决方案。FDA授予Oncoprex联合奥希替尼快速通道审批资格,用于治疗奥希替尼耐药后的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这意味着无需经过漫长的审批流程,Oncoprex已被"保送"获得了优先入场名额。这将为陷入耐药瓶颈的NSCLC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机会。 Oncoprex是一种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相结合的药物,由美国新锐生物制药公司Genprex研发。它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名为TUSC2的抑癌基因。过往研究显示包括NSCLC在内的各种癌细胞,80%缺失抑癌基因TUSC2,体内试验也显示相关激酶抑制剂会影响细胞增殖和程序性死亡。 Oncoprex将优化过的TUSC2基因包封在脂质的,带正电荷的纳米囊泡中,通过静脉给药后,被带负电荷的肿瘤细胞吸引,TUSC2基因在肿瘤细胞内就会生成一种蛋白质,帮助恢复肿瘤细胞中某些功能缺陷,以截断肿瘤细胞复制增殖的通路。 此外,因为其上调抑癌基因TUSC2,增加抗肿瘤免疫细胞数量,下调PD1和PD-L1受体,从而增强对癌症的免疫应答。 目前已经进行Oncoprex联合厄洛替尼治疗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II期临床研究。研究纳入以下三种类型:EGFR敏感突变但靶向药耐药(现有靶向药可治疗的突变);EGFR非敏感突变(现有靶向药无效的突变);野生型患者(无突变)。 安排患者接受以下治疗:Oncoprex + 厄洛替尼药物,Oncoprex每3周静脉滴注一次,厄洛替尼每天口服一次150mg。 其中9例患者可评估疗效: 结果显示,4例患者出现肿瘤缩小,中位DOR(缓解持续时间)为3个月,DCR(疾病控制率)为78%。其中有1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为EGFR罕见突变患者;1例EGFR阴性患者靶病灶缩小了24%;1例EGFR阴性患者靶病灶缩小30%,所有病灶缩小18%;1例靶向耐药的EGFR敏感突变T790M阴性患者达到疾病稳定,肿瘤有所缩小。 Oncoprex的耐受性良好,未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不良反应大多与厄洛替尼相关。 Oncoprex被FDA授予快速审核资格,说明其在当前医疗市场上,有潜力满足严重或危及生命的疾病治疗需求。这不仅加快了药物开发进程,药物进入市场也指日可待。这款被FDA看好的奥希替尼耐药处理方案将会加快进入临床。 除了这项新方案外,还有另一款疗效突出的药物可以解决奥希替尼耐药难题。 HER3抗体偶联体药物U3-1402 约57-67%的EGFR突变NSCLC患者携带一定程度的HER3蛋白表达,为此日本第一三共制药研发了HER3抗体偶联体药物U3-1402。 截至2019年5月3日,一期临床试验NCT03260491纳入了30例NSCLC患者,其中10例男性,20例女性,中位年龄63岁,PS评分0-1分,17例EGFR 19Del,12例EGFR L858R,1例L861Q,之前均接受过EGFR TKI治疗,15例之前接受过化疗,28例还使用过奥希替尼。所有的患者均为IV期,其中脑转移15例(50%),25例检测了肿瘤组织的HER3表达,阳性率100%。 分组接受四个剂量水平(3.2,4.8,5.6,6.4 mg/kg)U3-1402的治疗,中位随访4.5个月时发现: 1.U3-1402疾病控制率接近100%。23例可评估的患者中,22例患者的肿瘤缩小,疾病控制率DCR超过95%。17例仍在继续治疗。 2.U3-1402对EGFR-TKI不同耐药机制的患者都有效,其中,U3-1402对2例L858R/T790M/C797S三重基因突变的患者仍有效果,23例患者中6例部分缓解,客观缓解率超过四分之一。 3.对脑转移患者的疾病控制率达到85.7%。对于14例可供评估的脑转移NSCLC患者,4例部分缓解,客观缓解率超过四分之一。另有8例疾病稳定,治疗持续时间令人满意,其中5例患者仍在治疗中,3例已经超过6个月。另有2例患者不幸进展,1例患者死亡。 奥希替尼耐药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患者及学术界的世界性难题。以上治疗方案有望为EGFR-TKI治疗耐药尤其是奥希替尼耐药的患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2020-02-09

谁将最终受利?阿比多尔、达芦那韦、瑞德西韦引爆资本市场

导读:中外合力抗“疫”,三药谁将最后胜出?又有哪些企业面临利好? 从第一例患者确诊,到疫情大面积爆发,再到人们对网络流传的各种能“有效治疗新型肺炎”的药品进行疯抢,充分体现了人们对此次疫情的重视程度。 一度传出的感冒灵、双黄连、抗流感药等多种预防治疗方法,却未能得到医学界的一致认同,直到最近,两则好消息姗姗来迟。 根据人民日报报道,2月4日下午,国家卫建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和她的团队在武汉宣布,发现了能够在体外试实验中抑制新冠病毒的药物,阿比多尔和达芦那韦。 李兰娟院士 次日晚,吉利德科学就目前公众最关心的新冠肺炎潜在有效药物瑞德西韦的临床试验进展进行了回应。称已与中国卫生部门达成了协议,支持对2019-nCoV感染者开展两项临床试验,以确定瑞德西韦作为冠状病毒潜在治疗手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多种药物众望所归,究竟“谁”是肺炎“神药” 据媒体报道显示,李兰娟以及其团队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初步发现:阿比多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60倍,并且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280倍。并因此建议将以上两种药物列入国家卫建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目前这两种药物已经在浙江省被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 其中阿比多尔是由苏联科学家发明的一款抗流感病毒药物,而达芦那韦是一种抗艾滋病的药物。而瑞德西韦或许得益于在美国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性,以及其用于治疗埃博拉病毒积累的大量数据。作为新研发的药物,少见地在中国直接跳过一二期临床试验,直接进入三期试验,第一批病例入组工作也已就位,首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今日也正式接受用药。 因此目前来说,三者药物或许都是自同一起跑线上竞争,都用于治疗新冠状病毒肺炎的适应症扩展,最后结果就需要根据3期临床试验才能最终定论。 疫情发展对经济的影响,国内外看法不一 目前,海外机构对疫情影响的看法与国内机构有所不同,认为就整体经济而言,认为A股市场在今后一段时间还将继续面临下行趋势。而国内机构对于经济的下滑幅度却保持相对乐观的意见,认为市场回暖是日后趋势所在,当前入市,时机恰好。 众多证券机构认为随着进来几天疫情各类数据的变化,确诊病例出现下降趋势与治愈病例出现快速增加的情况,似乎全国的疫情正在逐渐得到控制,但这似乎是由于各地防控力度加大的原因,在没有确切治疗方案之前,疫情对经济数据的负面影响或许仍将持续一段时间,疫情对市场的影响并未完全消散,后续消息面出现变化时市场仍有可能回调。 “新型肺炎”药物变化,哪些企业或将受益 资本市场的嗅觉总是那么灵敏,前脚李兰娟刚刚公布了冠状病毒有效药,后脚股票市场相关概念股就已出现,阿比多尔和达芦那韦有关的企业广受资金市场追捧。 阿比多尔 图片来源:药智数据 根据药智数据-中国上市药品数据库显示,截止目前共有7个国药准字号,6家企业生产阿比多尔药品,产品名称有“盐酸阿比多尔片”“盐酸阿比多尔颗粒”“盐酸阿比多尔胶囊”“盐酸阿比多尔分散片”等。 其中,石家庄中硕制药只生产“盐酸阿比多尔”原料药,江苏吴中医药集团同时生产原料药和“盐酸阿比多尔片”玛诺苏。 而设计其中的上市公司仅有三家,分别是石药集团、江苏吴中、石四药集团。 江苏吴中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网 2月4日该公司披露公告称,盐酸阿比多尔片为公司全资子公司吴中医药在产在销产品之一,2019年1-9月,吴中医药盐酸阿比多尔片销售收入为1602.8万元,占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的1.06%;2018年同期销售收入为583.9万元,占上市公司营业收入0.42%,该药品销售收入占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比例极小。 图片来源:江苏吴中企业公告 石药集团 石药集团官网显示,公司的生产线一直未停,春节期间都在加班加点生产。由于上游化工原料药受春节开工有限等因素影响,该产品处于脱销状态。 1月27日,装满8万盒琦效(盐酸阿比多尔片)的专线货车,从石药集团第一制造中心出发,第一时间送达疫情最严重的湖北。截止目前石药集团赠予的琦效(阿比多尔片)已累计13万盒。 图片来源:石药集团官网 石家庄四药 石四药集团公告称此次《2019-nCoV感染的肺炎诊疗指南》将其纳入推荐诊疗方案,成为石四药的新增长催化剂。该行预计该药在2020年将至少实现5,000万至6,000万港元的销售额(过去一周实现约1,000万港元的销售额,对比2019年1月仅为100万港元),且由于疫情过后患者对品牌的认知度提高,后续该药的年销售额有望达到上亿港币。 图片来源:药智数据 就阿比多尔整体市场情况而言,2019年药智数据-全国中标数据库显示,江苏吴中制药中标数量与石四药集团相当,如果阿比多尔如期进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或者临床试验结果理想,预计2020年相关销售数量与股票市场都会有所上升。 除此之外,众多流通上市企业相继“跟风”,纷纷爆出与阿比多尔、达芦那韦相关公告。 2月5日,柳药股份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目前经营有阿比多尔、达芦那韦,公司与上述药品供应商长期保持良好合作,渠道成熟稳定,当日公司股价收涨8.53%,盘中一度触及涨停,最终收于37.65元/股; 瑞康医药亦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关注到李兰娟院士发布的研究成果,目前,公司有阿比多尔在售,且库存充足;与达芦那韦生产企业有着长期合作关系,购销渠道通畅,可随时响应医疗机构的使用需求。2月5日,瑞康医药涨停收盘,最新股价7.72元/股。 达芦那韦 而达芦那韦考比司他片目前仅有美国强生旗下的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一家。该公司的达芦那韦考比司他片商品名称为普泽力,主要用于艾滋病的治疗,于2018年7月23日在中国正式获批上市。 国内目前暂无国产企业生产达芦那韦,仅有上市公司生产达芦那韦的中间体和原料药。 瑞德西韦 在众多吉利德相关企业中,不得不提其中涨势较为突出的是一家公司是从事医药研发服务的九洲药业。 自2月3日节后开盘以来,已经从14.39元涨至20.46元,按照8.03亿的流通股本来计算,市值增加了48亿元。 原来,吉利德公司正是九州药业的客户之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然而然群众就把两者联系在了一起。 2018年,九洲药业的收入达到18.62亿元,其中59.2%的收入都来自海外,客户包括Novartis,Gilead,Zoetis,Roche,Sandoz,Mylan,Teva,Meiji等国际医药巨头。 同时,九洲药业似乎还拥有达芦那韦相关物质及其制备方法的专利。因为涉及主营原料药的研发和生产,这项专利很有可能是达芦那韦的原料药的制备专利。 图片来源:药智专利通 于是,目前大火的三者药物中就有两者与九洲药业有关,大涨似乎也就理由充分。 但是根据2月5日九洲药业发布股票交易风险提示公告称,公司与吉利德公司虽于2011年就开始合作,并且已为其提供多个品种的医药中间体CDMO服务。但也在公告中明确表示,双方并未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研药物Remdesivir(瑞德西韦)开展实质性合作,也就是说此次瑞德西韦大火似乎与九洲药业并未什么实质性联系,大涨缘由究竟为何,可就不得而知了。 资本市场“坑”与“利”并存,理性对待是关键 疫情当下,所有人都在期盼新冠肺炎“特效药”出现,力排众议,开辟“新型肺炎”的确无可厚非,广纳药品进行临床试验,不失为一种方法,一味墨守成规,只会让“疫情”控制在短期内得不到控制,非常时期就要行非常之法。 至于众多业内人士的质疑,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寻求更为稳妥的方法。而市场经济市场,面对众多企业参与“疫情”控制中,投资者们还是需要擦亮双眼,理性地看待疫情对企业经营的实际影响,避免无辜踩雷。 最后希望所有人都能怀着美好的愿望,共同祈祷医疗工作者们能够早日找到战胜病毒的方法,携手共渡难关。

2020-02-08

疫情拐点到了吗?中药有效吗?总台记者再访钟南山

2月7日下午,钟南山院士在参加完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召开的会议后,总台央视记者针对目前大家关心的问题,包括疫情趋势、药物研发试验、一线医护工作者如何做好防护等问题,对钟南山院士进行了采访。 1新增确诊病例连续多日下降,是否说明拐点到来? 钟南山:不能完全证明拐点到来,我估计拐点到来还有几天。新增病例是一个重要指标,现在看起来,新增病例没有继续明显增高,这是个好事。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拐点就来了,言之过早。 按道理,新增病例不会再增加太多,但是武汉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武汉现在正全力以赴做好发现和隔离,而其他地方主要是做好早发现、早隔离。现在看起来,早发现、早隔离的工作开始起效了。 2药物研发有何进展? 钟南山:现在有一些药正在试验,结果还不能说明问题,有一些药有见效的苗头。有些患者,特别是重症的和危重症病人,最主要的治疗方式还是生命支持,希望他们能够渡过由病毒引起的严重的生理改变这个难关。现在很肯定(有效)的药物,还需要观察。现在中药也在做一些基础的临床试验,希望中药能够在预防或治疗早期病人方面起作用。对于中药,我们不指望它有很强的抗病毒作用,但是对轻症病人在改善症状方面有帮助。 3一线医护人员如何保护自己? 钟南山:首先,要进行规范的防护,在这点上我们有教训。由于没有规范的防护,医务人员病倒,这造成很多工作的被动。另外,建议各个地方医护人员应该有轮休制度,因为过度疲劳更易感。 转自央视新闻

2020-02-08

中医药有效方剂筛选取得进展,这个药方新冠肺炎有效率超9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发布:中医药有效方剂筛选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试点省份临床观察显示:清肺排毒汤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0%以上。 据悉,1月27日,国家中医药局紧急启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有效方剂筛选研究”专项,在山西、河北、黑龙江、陕西四省试点开展清肺排毒汤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临床疗效观察,重点观察确诊患者乏力、发烧、咳嗽、咽痛、纳差等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变化情况,旨在迅速找到针对本次疫病有良好疗效乃至特效的核心方药。 4省试点临床观察显示,清肺排毒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总有效率可达90%以上。 据统计,截至2月5日0时,4个试点省份运用清肺排毒汤救治确诊病例214例,3天为一个疗程,总有效率达90%以上,其中60%以上患者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改善明显,30%患者症状平稳且无加重。 据专家介绍,清肺排毒汤由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多个治疗由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的经典方剂优化组合而成,组方合理,性味平和,可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也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该方也可用于普通感冒和流感患者。但该方为疾病治疗方剂,不建议作为预防方使用。 清肺排毒汤 务必使用传统中药饮片,水煎服,一天一付,早晚两次(饭后40分钟),温服。 如有条件,每付药服用后服大米汤半碗,舌干津液亏虚者可多服(注意:如果患者不发烧则生石膏的用量要小,发烧或壮热加大生石膏的用量。) 中西医结合,可以治愈新冠肺炎 在今日(2月7日)下午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介绍,目前正探索和总结、推广科学治疗办法,将临床有效的方法应用到救治中,特别是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日前,央视《新闻联播》也报道了中西医联合诊疗新冠肺炎取得成效的情况——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王融冰表示,根据第四版诊疗方案,各地加强中西医联合诊疗,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效果。 根据以往经验,中医药在调整人体应对病毒感染时的免疫状态有明确的作用,早期治疗、早期用上中药有可能减少重症的发生率。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袁正宏认为,从已有的资料看,中药的主要作用可能不是直接“针对病毒”,但确实能起到缓解症状和减轻并发症的作用。“我认为中药用于治疗是没有问题的,应该能发挥积极作用”。 据新华社报道,2月6日上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18名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出院。当天下午,又有5名新冠肺炎的患者从武汉市中医医院出院——这是湖北省首批大规模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痊愈的患者。 “病人的出院就意味着临床治愈,中医的手段加上西医支持治疗是可以治愈新冠肺炎的”,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介绍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认为,中医和西医两者各有各的优势,优势可以互补,不能互相取代,在这次疫情中也显示出了这一特点。 “如西医的呼吸支持、循环支持治疗等是重要的支撑措施,中医则注重改善症状,调节体质状态,共同治愈新冠肺炎。但要提醒一下,在恢复期的时候重视综合康复,中药对恢复体能,促进肺部残余炎症吸收更有优势。” 针对如何预防,刘清泉表示,首先是要保护好口鼻,其次要好好洗手,最后是要提升自身正气和免疫力,化浊气、化湿气,节饮食,提升免疫力。“另外就是我们要休息好,休息好是保护自身正气的重要一点。” 2月5日上午,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第五版诊疗方案指出,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各地可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参照最新版方案进行辨证论治。

202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