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位前沿新材料“大佬”亲述:创业生死难关如何渡过?

发布时间:2019-09-19 来源:广州化工交易中心 阅读:12098

导语:致所有创业者:你从哪里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将去往何方。


1984年,十多名员从中科院走出来的技术人员挤在一间传达室里,开始了创业。

1987年,深圳湾畔的两间民宅迎来华为最早的一批员工,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如今年销售额达7212亿元的巨头会诞生于此。

而在大洋彼岸,1976年的苹果,1995年的亚马逊,1998年的谷歌,这些如今的巨头们最初的办公地点也都是平平无奇的居民车库。

回首这些顶级公司创业阶段时的艰苦岁月,在感慨时光变迁的同时,也会由衷佩服这些创业者艰苦奋斗的精神。

而在新材料领域,情况亦是如此。每一项技术进步、每一个成功企业的背后都是创业者整宿整宿的焦虑失眠以及咬牙忍痛的长久坚持。

“新材料有特殊性。一是我国新材料需求大,但对需求的满足率不高;二是科技成果转化难,而新材料创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更难;三是新材料创业的成活率低。”长城战略咨询合伙人徐苏涛曾如此表示。

而在前沿新材料领域,“一边嚼着玻璃,一边凝视死亡深渊”的感觉更为强烈。

定位难题,融资难题,人才难题,研发难题,管理难题,推广难题……种种问题摆在他们面前,染白了华发。

液态金属、3D打印材料、石墨烯、富勒烯、仿生材料、离子液体等前沿新材料企业,在面对不同难题时的处理方法。


液态金属是指一种不定型金属,液态金属可看作由正离子流体和自由电子气组成的混合物,也是一种不定型、可流动液体的金属。

云南中宣液态金属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应宝今年50岁,前半生过得困苦。

他少时家境贫寒,初中毕业时为减轻家庭负担,直接考到省外一中专学校读电子专业。两年后毕业,到深圳电子管厂工作。但工作不到3个月,因父亲生病无人照料,又回到了宣威老家。

在此后的15年里,杨应宝做过家电修理、餐馆老板、建筑工人、宣威冶炼厂营销员,也迈出了创业步伐成为贩卖洋芋和代销宣威磷肥的老板,成为宣威最早的万元户。

对于同乡科学家、国内液态金属研究领域的领军人——刘静,杨应宝早有耳闻,且非常崇敬。在频繁接触,深入了解液态金属的应用前景后,杨应宝心动了。两人一致认为云南丰富的有色金属矿藏对液态金属的产业化开发将是巨大的资源优势。

前沿技术为何就不能走进边陲?此时不抓住机遇,更待何时?

杨应宝果断出手。全球第一个从事液态金属新材料研发、应用的企业中宣液态金属有限公司成立,杨应宝任董事长,刘静出任首席技术顾问。

有人嘲笑杨应宝是疯子,也有同行劝刘静放弃这项看不到前途的技术,但现实狠狠还击了这些人。

2016年,云南中宣液态金属公司在拿到了全球第一个液态金属产品的身份证后,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100万元。截止2018年6月,宣威液态金属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实现产值1.9亿元,实现利润0.5亿元。

无论什么领域,创业的机遇一直都有。难的是头脑清醒,动作迅速地完成惊险一跃,拉开与常人的距离。


富勒烯(Fullerene)是单质碳被发现的第三种同素异形体,富勒烯类化合物在医学抗HIV、酶活性抑制、切割DNA、光动力学治疗、抗氧化、美容化妆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不想再重复父辈走过的老路,想跳脱出传统行业。”厦门福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常锋回想起创业之路,冷静地表示。

从体制内跳脱出来的他,在选择转型方向时深知差异化的重要性。

当时,富勒烯的产业化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几乎都是空白,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在了解到富勒烯的优异性能和市场前景后,朱常锋异常兴奋,在同质化生产横行的制造业,这不就是差异化吗?

虽然属于“极端”的差异化,但朱常锋还是将目标锁定了,“这是上帝赐予人类的礼物,不惜一切代价,我也要生产出国产富勒烯。”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实现富勒烯产业化,朱常锋付出了很多代价。

彼时,关于富勒烯的研究论文虽不少,但大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离真正的产业化还有很大的距离。装备和生产方法是制约富勒烯产业化最大的掣肘。

自2009年开始,朱常锋就开始尝试与科研院所合作,并探索采用磁控电弧法新技术制备金属富勒烯,最终彻底解决了金属富勒烯不能工业化规模生产的国际性难题。

这种生产方法将金属富勒烯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了10多倍,当时利用单台设备已经达到生产金属富勒烯每天0.5克的水平,属于世界先列。

此后,朱常锋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富勒烯磁控电弧法工业化生产技术体系,建成空心富勒烯和金属富勒烯联产工业生产线,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年产百公斤级空心富勒烯和公斤级金属富勒烯联产生产技术突破。

倚靠差异化发展,福纳新材成了国内富勒烯领域的领头企业之一。朱常锋透露,公司2019年年底产能将达到吨级,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完成这一壮举的企业。

在无情的经济市场中,走差异化道路才是企业的护城墙,保住自己的立足之地。


石墨烯具有非同寻常的导电性能、极低的电阻率、极低和极快的电子迁移速度、超出钢铁数十倍的强度和极好的透光性。

“如果将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比喻成石墨烯领域开拓者的拿破仑,我们做石墨烯产业化的践行者可以被比喻成是‘五月花’,第一次去新大陆移民的人。”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瞿研打了个比喻。

伴随着这些冒险者的往往是危机和挑战,瞿研亦不例外。

石墨烯被称作是21世纪最具颠覆性的新材料。但尽管热点不断,噱头频出,却迟迟未被大规模应用,研发很是“烧钱”。而由于石墨烯企业产业化以及产品验证周期较长,因此投资人对此领域多持谨慎态度。

瞿研最困难的时候是2012年,现金流是-624万,没有一分营收;2013年是-247万,营收仅有30.67万元。

后来,石墨烯获得了政策支持,地方政府陆陆续续为第六元素划拨补助金760.33万元。但这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研发开支。

为了解决资金窘境,瞿研见了数以百计的投资人,包括IDG的周全、赛富的阎炎等投资界大佬。

愿意投钱的极少。瞿研说:“有些是看不懂,更多是等不及。国内很多基金是5 2的,基金成立5年后必须退出,企业上市了可以延长两年退出。这样的公司怎么可能投早期项目,何况这种新兴产业。”

十年八年都难以看到回报的产业,再加上瞿研递上的全是亏损的企业报表,确实很难打动投资人。但他最终还是遇到了愿意出钱的投资人阎焱。

阎焱将投资的理由归结于对瞿研团队的信任,他说:“没什么好看的,技术我也不懂,我就投人吧,看你们几个不像坏人,像做事的人。”

很快,瞿研融到了2500万元,投资机构包括软银赛富、杭州赛伯乐、常州力合华富、无锡力合清源等。

2014年11月12日,瞿研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展。第六元素在新三板上市,成为国内以石墨烯为主营业务的“第一股”。

投资人看待前沿技术目光锐利,态度谨慎,但融资终究事在人为。说不定金主们更看重团队的不言弃和踏实肯干。


3D打印材料改变了传统工业的加工方法,可快速实现复杂结构的成型,在复杂结构成型和快速加工成型等领域,有很大应用前景。

湖南华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许小曙,应用数学博士、世界著名3D打印科学家,2009年回国创办了湖南华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他开创了“开源”3D打印理念,致力于将3D打印技术从原型到直接制造的产业化应用。目前华曙高科已成为中国增材制造领域的领先企业之一,并且是少数几家既能生产3D打印设备,也能生产3D打印材料的企业。

创业初期,任何一家企业都会非常艰难,华曙高科也不例外。尽管有着“福布斯杂志封面人物”、“恐龙奖”获得者等诸多光环加持,但“众人拾柴火焰高”,独自一人回国创业的许小曙急需一批精英帮他把3D打印这把“火”添旺。

许小曙创建企业后第一件事就是大力培养科研团队,他亲自走上讲台为团队成员讲课,把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并且从国外聘请自己的同事,包括设备、光学、材料应用等领域的专家,为团队进行系统培训。得益于许小曙对人才培养的大力投入,如今的华曙高科才迅速成长为工业级3D打印领航企业。

谈起华曙高科取得的成就,许小曙表示:“我觉得华曙高科经过九年的成长,最大的成就就是我们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研发团队,并聚集了从机械到光学,到热学到软件控制,到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各个领域的一些年轻人。”

许小曙认为,优秀的研发团队是集团发展壮大为工业级3D打印领航企业的关键。他这种培养人才、爱惜人才的理念,也使得华曙高科具有充满活力的创造氛围以及旺盛的创造能力。

一言蔽之,创业就是找到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只能慧眼识人,亲力亲为。


离子液体具有高热稳定性、宽液态温度范围、可调酸碱性、极性、配位能力等特点,在绿色化工领域,以及生物和催化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任旭华在收获“浙江蓝德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一头衔前,经营着一家传统化工企业,是令人羡慕的成功人士。

但“离子液体”技术让这位精明的浙江商人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转身投入。

根据张锁江院士给出的定义,离子液体是使用温度下可呈现为液态的熔融盐。

国外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正在介入离子液体领域。据瑞士Helmui Kaiser咨询公司研究报告预测,2020年离子液体销售额将从2010年的约3亿美元增至34亿美元。

尽管如此,这项经历了一个世纪发展的材料技术至今仍不被大众所知。

任旭华在接手蓝德后,即便手握众多熟悉的客户资源,推广离子液体催化剂的过程还是困难重重。在经历了几十家目标客户的碰壁后,他终于收获了老东家浙江巨化公司的支持。

而蓝德准备进军的锂电池电解液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尽管从研发到市场均看好离子液体未来发展,但要抢下锂电池电解液这块“蛋糕”,并不容易。

多位锂电池厂商高管均表示对离子液体了解不多,目前尚未在产品中应用离子液体添加剂。

面对市场开拓窘境,任旭华采取了宣传与产能扩张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频繁参加各类型锂电会议,以推广离子液体应用;一方面借助资本的力量,支持技术创新和产能扩张,从而降低成本。

“目前,蓝德在资本和产业相结合的工作已经迈出了一小步。”任旭华表示公司目前已经完成B轮融资,公司生产规模已经由初创期的200平方米扩张到目前的40000平方米。

“现在大家都在努力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如果离子液体添加剂真能提高安全性能,我们会考虑用。”某国内排名前十的动力电池厂商高管表示。

而任旭华则始终坚信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材料,在中国的应用市场上,终将不断得到大家的认可。


仿生材料具有仿生物特性、生物“活性”,能感知外界的“刺激”完成某些功能,是材料学最前沿的领域,未来在智能制造、微机械、智能控制、智能机器人、医疗、航空等领域将迎来快速发展。

“从事铁基可吸收支架研发进入第十个年头,跟唐僧西天取经一样,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技术难题像冰水一样不停地浇到信心满满的头上。”

2015年,先健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张德元在博文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彼时的他正经历公司核心产品铁基可降解支架研发陷入困境,团队骨干工程师离职等多重打击。

历时十年研发的铁基可降解支架已经投入了公司数千万资金,一边是来自公司股东的问询,一边是同行的聚乳酸可降解支架进展迅猛,张德元压力山大。

2006年,从体制内做研发出身的张德元决心在先健科技留下来,吸引他的一个条件是从事人体可吸收材料研究。但他当时另辟蹊径,选择了最不被业内看好的铁合金材料。

有人当面嘲弄张德元,“人家欧美都在搞聚乳酸和镁合金,我不信你能弄成铁支架。”有重量级专家给董事长建议:“先健放弃铁支架项目吧,不可能做成的。”更有人直接说铁支架项目就是个骗局,忽悠投资者的。

先健科技坚持原创的理念和政府的资金支持支撑着张德元在同行地嘲笑声中起步。

2011年9月,国家领导人视察深圳,约访了部分深圳本地企业,先健科技董事长当面跟领导汇报了铁基支架项目,引起了政府层面高度重视,会后某高级官员对张德元说,“张博士,您做不出来铁支架就会成为政治笑话了”。

此后不久,先健科技在港交所上市,关于铁基支架的研发进展,投资人问的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张德元心理压力陡增,失眠也越来越严重,一度几近精神崩溃。

与此同时,团队开始出现松动。甚至连续两天内,有三名技术骨干提出离职。

张德元在博文中调侃“没有挖不走的人,只有不尽心的HR。”玩笑背后,他深知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并推动建立了骨干员工分享公司发展成果的机制。

铁基支架成为首批内部入孵化器的项目。一系列激励措施终于稳定了军心,铁基支架的研究方才得以继续。

在完成了大约400只老鼠,4000只兔子,600头猪的动物试验后,2018年3月,张德元及其团队历时12年研发的铁基支架终于获批进入临床试验。

闯入新领域新事业,炼狱将长期存在,甚至没有终点,但见招拆招就是了。

“如果你正在地狱穿行,那就继续前进。”



相关阅读

1、重磅!江苏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最新规划出炉!重点发展染料、医药和新材料!

2、2019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聚焦五大重点工作

3、获批在即,揭秘中国首个原创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GV-971作用机理

4、6省区新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医药行业发展重点来了!

关键词:新材料 创业 前沿

分享至

*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是否正确,请您自行判断。
本网站销售的所有产品用于工业、科研用途,不可用于个人用途使用
友情链接: 960化工网  化学加  药智通  每日生物评论  甲酸  化学慧  华夏能源网  乐研试剂  国家标准物质中心  抗体测序  广州化学试剂厂  爱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