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化合物绝对构型的确定方法

发布时间:2019-11-27 来源:漫游药化 阅读:11911

手性(chirality)是三维物体的基本属性,三维结构的物体所具有的与其镜像的平面形状完全一致,但在三维空间中不能完全重叠的性质,正如人的左右手之间的关系。具有手性的化合物即称为手性化合物,手性化合物除了通常所说的含手性中心的化合物外,还包括含有手性轴、手性平面、手性螺旋等因素的化合物。一般来说,如果分子既无对称面也无对称中心,分子就具有手性。

手性分子绝对构型的确定是一个极其重要且长期存在的问题。目前确定手性分子绝对构型的方法主要有四类:(1) 有机化学法;(2) 核磁共振法;(3) X射线衍射法;(4) 光谱法,如旋光光谱法、圆二色谱、振动圆二色谱等。

1. 有机化学法

有机合成是最早的确定分子手性的方法,主要为化学相关法。即将目标分子反合成分析,从初始已知手性的化合物开始,通过手性控制的有机化学反应,将其转化为目标化合物的方法,然后从他们旋光符号或者相应的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推导出其绝对构型。很多富有挑战性的复杂手性化合物的合成如今已被有机化学家们所攻克,然而有机合成始终是一项繁琐而辛苦的选择。

2. 核磁共振法(NMR)

NMR 技术是获的化合物结构的首选方法,其耦合常数和NOE谱图是获取化合物相对构型的重要手段,适用于刚性结构非对映体的构型确认。但是对于光学(对映)异构体而言,一般情况下其NMR谱的信号是相同的,即应用NMR 谱无法直接将其区分,也不能确定其绝对构型。近年来发展了一些间接方法,借助NMR法,通过手性样品的衍生物来测定对映异构体的绝对构型。

在应用NMR法测定手性化合物绝对构型的方法中,以Mosher 法最为常用。即通过将样品衍生化为非对映异构体或类似于非对映体,测定样品分子与手性试剂反应后产物的1H-NMR 或13C-NMR 位移数据,得到其化学位移的差值并与模型比较,最后推定底物分子手性中心的绝对构型。例如,Mosher法是将待测样品的手性仲醇基(或仲胺基)与(R)或(S)-α-甲氧基-α-三氟甲基-α-苯基乙酸(亦称Mosher 酸,缩写MTPA,见图1)反应生成相应的酯或酰胺,然后测定该酯或酰胺的核磁共振氢谱。根据MTPA芳香环的屏蔽效应,比较待测物与MTPA成酯(或酰胺)前后1H-NMR 或13C-NMR信号的化学位移差,由谱中化学位移的差值和模型图来推测仲醇(或仲胺基)的绝对构型。


图1Mosher酸的立体构象

手性衍生物的NMR法的样品用量少,衍生物合成简单,测定迅速、准确,在手性醇、手性胺、手性羧酸的绝对构型确定中已经非常成熟。由于目前所开发的手性识别剂主要针对于手性中心中的某些基团(如羟基、氨基、羧酸),并且需要昂贵的手性试剂进行衍生化,其应用范围有所局限。

3. X-射线衍射法(X-raydiffraction)

普通的X-射线法(钼靶)仅能构筑化合物的相对构型,不能区分对应异构体。如果分子中含有重原子(一般原子序数大于16)或在分子中引入一个重原子,就可用X-射线来测定该重原子的手性分子绝对构型。此外,通过引入另一个已知绝对构型的手性分子也可获得结构的绝对构型。随着技术的发展,采用CuKa作为入射光源的X-射线单晶CCD衍射仪,对于测定相对分子量在1000以下、含C、H、N、O原子有机分子的绝对构型已可实现了。

在单晶结构分析中,目前国际公认表征绝对构型的参数称为Flack 参数,当结构分析进入到最后的精修阶段时,如果该参数等于或接近0,或其参数在± 0.3之内,那么一般认为绝对构型就被确定了。

采用单晶X-衍射法样品用量少、测定迅速、结果可靠直观,可以作为最终的立体构型的确定方法。但是由于测试的仪器价格昂贵,对单晶有严格要求,也限制了X-射线衍射法的应用。

4. 光谱法

在光谱分析方法中,现有最有名和应用最广泛的手性分子构型确定法为旋光光谱法(ORD) 和圆二色谱法 (CD),该法对样品要求不高 (如纯度、官能团、结晶等)、测量过程无损失,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几年,振动圆二色谱法(VCD) 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项鉴定手性分子绝对构型的重要工具。

4.1 旋光光谱法(ORD)

早期的手性光学法是旋光谱法。当平面偏振光通过手性物质时, 能使其偏振面发生旋转,这种现象称之为旋光。 用仪器记录通过手性化合物溶液的平面偏振光的振动面偏转的角度,即为旋光度α,我们平常所测定的旋光即为波长在589.6 nm的Na灯的黄光下的比旋光度。旋光度随波长的变化而变化就可获得旋光光谱(ORD)。

在同系物中,相同的化学反应使旋光值按相同的方向改变,而不改变其旋光的方向,因此通过比较相关化合物的旋光性,可得到手性化合物的构型信息。在采用该方法测定药物绝对构型时,应与绝对构型已知且与待测药物结构相同或相似化合物,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定旋光光谱,以保证比较结果的可靠性。

相比圆二色谱法(CD)而言,CD谱形尖锐、简单明了、易于分析,ORD现已被现代手性光学技术CD所取代。

4.2 圆二色谱法 (CD)

传统的圆二色谱所用的平面偏振光的波长范围一般在紫外区(200~400 nm)。手性化合物(溶液)在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的吸收系数(ε)之差随入射偏振光波长的改变而改变, 得到的图谱即是圆二色光谱(CD),又称为电子圆二色谱(ECD)。

该方法主要是通过测定光学活性物质(待测物)在圆偏振光下的Cotton效应,根据Cotton效应的符号获得药物结构中发色团周围环境的立体化学信息,并与一个绝对构型已知的与待测药物结构相似化合物的Cotton效应相比较,或者借助计算化学的方法,对比实验测值和理论计算值,即可能推导出待测物的绝对构型。图2为锇杂苯手性化合物1A和1B的结构及其CD谱图。


图2 锇杂苯手性化合物1A和1B及其CD谱,

(a)1A和1B的化学结构;(b)1A和1B的CD谱实测值;

长期以来,电子圆二色谱由于其干扰少、容易测定而被广泛应用。但该法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待测化合物的手性中心含有合适的发色团(有紫外吸收),或者能够引进合适的发色团。对于手性中心无发色团或无法引入发色团的化合物,则不适宜采用该方法。

4.3 振动圆二色谱法 (VCD)

传统的圆二色谱要求手性分子必须有紫外吸收,这一点成为限制其应用的重大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Holzwart,Nafie和Stephens等先后成功测定了红外光区频率下的圆二色谱,即振动圆二色谱(VCD)。当平面偏振光的波长范围在红外区(4000~750 cm−1)时,由于其吸收光谱是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引起的,VCD谱即为红外光中的左旋圆偏光和右旋圆偏光的吸收系数之差∆ε随波长变化所给出的图谱。

由于振动光谱谱图的复杂性, VCD很难象传统圆二色谱 (electronic circular dichroism, ECD)那样发展出合适的理论来进行结构-谱图的对应解释,主要依靠理论计算值和实测值对比来判断手性分子的绝对构型。

与ECD相比,VCD的最大优势就是不需要分子中含有生色团 (紫外吸收),几乎所有手性分子都在红外区有吸收,都会产生VCD谱图。此外,VCD测试是在溶液状态测定,不需要单晶,样品中的非手性杂质也不影响测定结果。随着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振动圆二色谱法将成为一项鉴定手性分子绝对构型的强有力的工具。

除上述的四大经典构型确定法外,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法也用于辅助测定化合物的构型。更多的方法还望同行们共同探讨总结。

(来源:手性科技专家,有机化学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键词:手性化合物

分享至

*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是否正确,请您自行判断。
本网站销售的所有产品用于工业、科研用途,不可用于个人用途使用
友情链接: 960化工网  化学加  药智通  每日生物评论  甲酸  化学慧  华夏能源网  乐研试剂  国家标准物质中心  抗体测序  广州化学试剂厂  爱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