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行业淘汰加速 企业频频“爆雷”

发布时间:2020-01-15 来源:网络 阅读:12434

刚刚过去的2019年,动力电池行业加速进入洗牌期。不少企业频频“爆雷”,即使是头部企业也不例外。特别是近日沃特玛这家曾经在国内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一度排名第三的动力电池企业进入破产清算,令业界扼腕。曾是2018年动力电池10强的国能在2019年深陷“欠薪门”、比克连环债务缠身、湖北猛狮科技濒临困境等,都为动力电池行业敲响了警钟。

近一年多来,动力电池行业淘汰加速,分化明显。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2018年我国共有93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2019年1~11月只有77家。多家企业或因出现资金链断裂,或因资金周转不畅,或因“三角债”难以清偿等原因走向末路,并在上下游企业间引起连锁反应。

前些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成为“风口”,大批企业携资金杀入这一领域。而如今,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外资电池企业解禁,以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月下滑等因素影响,市场形势急转直下,很多之前“飞起来”的企业接连“摔下来”。其中,沃特玛经历的辉煌与失落反差最为明显。作为国内最早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动力电池企业之一,沃特玛2015年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高达26.6%,可谓风光一时。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对行业存在误判,扩张过快,沃特玛经历了销量下跌、停产、停工、资金断裂等困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连年下跌,2019年前三季度亏损26亿元,欠债近200亿元,最终不得不走上破产清算道路。除沃特玛外,新太行、百顺松涛、恒动新能源、环宇赛尔新能源、威能等几十家动力电池企业已淡出市场。

细究动力电池企业倒闭潮原因,有诸多因素。

其一,忽视产品质量。一些仓促上马的动力电池企业,在市场供不应求时,只求数量,不顾质量,“风口”过后自然难以招架,只落得“一地鸡毛”。

其二,企业技术路线单一、缺乏核心技术。很多一哄而上的动力电池企业,不重视自主研发,技术水平较为落后,拿不出有较高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无法可持续发展。甚至有的企业实行“拿来主义”,借别人过期的专利技术批量生产。一旦市场竞争环境发生变化,出局是迟早的事。如沃特玛只走磷酸铁锂一条路线,电池能量密度不高,产品被新的补贴政策排除在外,导致客户流失、每况愈下。

其三,企业缺乏风险意识,过度扩张。有些企业在市场形势好的时候,盲目乐观,一味地铺摊子,一旦市场收缩、订单锐减,资金立即吃紧。沃特玛就是典型,当初联合18家上市公司,整合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185家核心企业,共吸引1000余家企业加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联盟,拿下数额巨大的“反向定制”订单。随着沃特玛的破产清算,很多上下游公司都受到牵连。

高工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动力电池企业有155家,2017年减至130多家,2018年下滑到了105家。更有专家预言,2020年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或只剩下20余家。可以说,动力电池行业的洗牌仍在继续。

就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而言,面对新的竞争形势,一是要重视研发,切实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落后就意味着有可能被淘汰,只有牢牢掌握核心技术,不断研发前瞻技术,才有希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之所以能成为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关键还是依托于技术的先进性和产品的竞争力,这才能吸引宝马、戴姆勒、大众、丰田等跨国公司主动寻求合作。二是要有质量意识,高质量发展是企业前行的主导。在日益追求高品质的潮流中,单纯追求数量难以立足,在技术领先的基础上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才能更好地赢得市场。三是要提升企业综合实力,这包括对内提升管理能力、控制成本、防范风险,对外要有科学合理的经营规划、创新的商业模式等。

必须承认,优胜劣汰对于我国动力电池行业的长远发展是件好事,它将改变行业“小散乱”的局面,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的一年,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经得起风浪的企业才能成为弄潮儿。




关键词:动力电池

分享至

*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是否正确,请您自行判断。
本网站销售的所有产品用于工业、科研用途,不可用于个人用途使用
友情链接: 960化工网  化学加  药智通  每日生物评论  甲酸  化学慧  华夏能源网  乐研试剂  国家标准物质中心  抗体测序  广州化学试剂厂  爱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