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AI+机器人”加速发现新材料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AI)无疑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焦点,尤其是像ChatGPT这样的大型语言模型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AI在科研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并且不断深入。2021年《科学》杂志社评选的十大“年度突破”,“AI预测蛋白质结构”就高居榜首(Science, 2021, 374, 1426)。此外,在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AI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可以根据分子结构准确预测不同分子的气味(Science, 2023, 381, 999),在没有化学家输入的情况下分析催化反应动力学数据并阐明相应的机理类别(Nature, 2023, 613, 689),设计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路线(Nature, 2020, 588, 83),为有机反应筛选最佳反应条件(Science, 2023, 381, 965),基于结构预测分子的抗菌活性(Cell, 2020, 180, 688)等。更令人瞩目的是,AI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已经成为实验室的新新成员(Nature, 2020, 583, 237)。这些智能机器人不仅具备灵活的四肢,而且能够全天候工作,每天进行超过20小时的实验。 新材料的发现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正如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泡的过程中,试验了成千上万种灯丝材料。传统的试错法在寻找新材料时成本极高,这严重制约了新材料的迅速发现。然而,近年来,融合了机器人技术和主动学习策略的自动化探索模式应运而生,得益于人工智能(AI)结合机器人技术以及深度学习在多个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它们在材料科学的研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谷歌DeepMind的研究团队在《自然》上发表了题为Scaling deep learning for materials discovery(Nature, 2023,624, 80)的重磅文章,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显著加速新材料的发现过程。他们采用的技术名为“材料探索图网络(graph networks for materials exploration, GNoME)”,已经成功预测了220万种新材料的结构,这些结构中有许多并不符合人类科学家的化学“直觉”,已有超过700种在实验室中成功合成。 GNoME能够实现新材料的高效发现 预测材料的存在是一回事,而将它们实际制造出来并验证其应用潜力则是另一项挑战。在传统的人工操作实验室中,开发新材料是一个非常耗时的过程。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L)研究者开发了一种名为A-Lab(Nature, 2023,624, 86)的自动化实验室平台,旨在缩短从计算筛选到实验合成新材料的时间差距。A-Lab利用计算模型、历史文献数据、机器学习和主动学习技术,结合机器人自动化,优化新材料的设计和合成流程。 A-Lab平台采用了一些由GNoME和"Materials Project"项目数据发现的材料,通过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能够自主决定合成目标材料的最佳方法,并创建多达五种初始原材料的组合。每次实验完成后,A-Lab会根据实验结果对原材料组合进行调整。在短短17天内,A-Lab完成了355次实验,并成功合成了58种化合物中的41种,包括各种氧化物和磷酸盐。即使是合成失败的案例,也为改进材料筛选和合成设计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反馈和建议,这些信息对于优化现有技术具有直接和实际的应用价值。 基于A-Lab进行自主材料发现 谷歌DeepMind和LBL的研究人员相信,这些新的AI工具能够显著加速能源、计算和其他众多领域的硬件技术进步。特别是新发现的材料种类,它们有望在电池技术、半导体芯片、陶瓷和电子产品等领域引发技术革命,并推动可持续性的进一步发展。传统上,新材料从被发现到实现商业化应用,往往需要数十年的时间。而AI结合机器人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大缩短这一周期,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技术飞跃。

2024-07-24

终结艾滋病?一年二针,100%有效预防

2024年6月20日,吉利德公司在其官方网站上宣布,在一项关键的3期PURPOSE 1临床试验中,每年仅需两次注射的长效药物lenacapavir在预防女性HIV感染上显示出100%的有效性。 作为首创的长效HIV衣壳抑制剂,Lenacapavir通过阻断病毒生命周期的关键环节来有效控制HIV-1的增殖。该药物在2022年8月首次在欧洲获得市场准入,并于同年12月获得美国FDA的批准,成为全球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每年仅需两次注射的HIV治疗药物。 吉利德所公布的数据来自其全面和多样化的PURPOSE临床项目,该项目共包括全球5项HIV预防试验,此次是PURPOSE项目产生的首批数据-PURPOSE 1。这是一项双盲、随机3期研究,目的是比较lenacapavir与Truvada和Descovy在16至25岁女性群体中作为PrEP(Pre-exposure Prophylaxis,暴露前预防)的安全性和效果。。 参与PURPOSE 1试验的受试者,包括来自南非25个地区和乌干达3个地区的5300余名16至25岁的年轻女性及青春期少女。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三组,比例为2:2:1,分别接受了每年两次的Lenacapavir皮下注射,每日一次的Descovy口服治疗(恩曲他滨200mg/丙酚替诺福韦25mg),以及每日一次的Truvada口服治疗(恩曲他滨200mg/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300mg)。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Lenacapavir组的2134名女性未发现HIV感染案例;相比之下,Truvada组的1068名女性中有16起感染事件(发病率为1.69每100人年),Descovy组的2136名女性中有39起感染事件(发病率为2.02每100人年)。Lenacapavir不仅优于主要比较对象HIV基准感染率bHIV(发病率为2.41每100人年)和Truvada(次要对照组),不仅成功实现了研究的主要和次要目标,还显示出优异的整体耐受性,并没有发现任何重大或新的安全问题。 当前,吉利德正在进行其他旨在评估lenacapavir作为PrEP用途的PURPOSE临床试验。公司计划在2024年年末或2025年年初发布另一项关键试验PURPOSE2的结果,该试验旨在评估半年一次的lenacapavir注射在预防HIV感染方面对不同性别取向的男女个体的有效性。若PURPOSE1和PURPOSE2的试验结果均呈正面,吉利德将把这两项试验的数据纳入lenacapavir作为HIV PrEP疗法的监管申请中,以确保该药物能获得批准,服务于那些迫切需要更多HIV预防选项的多样化群体。 虽然Lenacapavir本质上是一种长效药物,但其注射频率与某些疫苗相似,并且其100%的有效率远远超过了任何HIV试验性疫苗,因此市场上将其视为一种“疫苗”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将Lenacapavir称为“疫苗”只是一种比喻。然而,这种比喻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义,实际上预示着HIV防治领域的一次重大转变。 毕竟,这是人类抗击艾滋病历史上首次公布的零感染率的HIV预防三期临床试验,Lenacapavir每年仅需两次注射,具有显著的依从性优势,标志着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突破,有望成为一款颠覆性新药。 前衍可提供产品 2189684-44-2 HIV-1衣壳抑制剂Lenacapavir 143491-57-0 恩曲他滨 147127-20-6 替诺福韦

2024-07-17

2024上半年FDA批准的新化药

2024年上半年CDER批准了21个新分子实体,其中15种为化学合成药物,6种为生物制剂。 值得注意的是,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获批的新药数量显著减少,2023年同期已有26种新分子药物获得批准。 2024上半年,CDER批准的化药新药 在审批流程中,15种新化学药物中有8种药物是通过优先审评获批上市的,相较于常规审批流程需要10个月,优先审评要求在6个月内完成,这些药物通常因其较高的治疗价值而获得优先考虑。 从适应症角度分析,5种药物针对代谢性疾病,3种针对肿瘤,免疫治疗、抗感染以及其他类别各有2种,神经系统疾病有1种。在这些新化学药物中,孤儿药有6种,占比接近一半,这反映出罕见病治疗领域的研发热情依然高涨。 接下来,根据公开的资料,简要概述一些新近获批的新化学药品。 Iqirvo(Elafibranor) 6月10日,益普生公司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迅速批准了Iqirvo的上市申请。Iqirvo是一种首创的口服PPAR激动剂,每日服用一次,适用于治疗那些对UDCA反应不佳的成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或者作为单一治疗方案,用于治疗那些对UDCA不耐受的患者。PBC是一种罕见的肝脏疾病,在美国大约影响10万人,有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 这是近十年来首个获得批准用于治疗罕见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新药。 Iqirvo的快速批准是基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III期ELATIVE临床试验结果。值得一提的是,同一靶点的药物Seladelpar,也已被FDA纳入优先审评程序,预计将在8月宣布其审评结果。 Ojemda(Tovorafenib) 4月23日,FDA快速批准了Day One Biopharmaceuticals研发的广谱RAF激酶抑制剂Ojemda(tovorafenib),用于治疗6个月以上患有复发性或难治性儿童低级别胶质瘤(pLGG)的患者,特别是那些携带BRAF基因融合、重排或V600突变的患者。儿科低级别胶质瘤是儿童中最常见的脑瘤,根据统计,美国儿童每年每十万人中有1.3至2.1例新发病例,预计每年新增1000至1600例。2023年3月16日,FDA已经批准了诺华公司的BRAF/MEK联合疗法,包括Tafinlar(dabrafenib,达拉非尼)和Mekinist(trametinib,曲美替尼)。 这是pLGG的首个靶向疗法。 Tovorafenib是一种口服的、能够穿透血脑屏障的、选择性广谱Raf抑制剂,用于针对 MAPK 信号通路中的关键酶,以治疗儿童复发性或难治性低级别胶质瘤。Ojemda作为一种全身性治疗手段,能有效阻止携带BRAF基因融合或V600突变的肿瘤细胞增殖,并且具备穿透大脑的能力。该药物之前因其在FIREFLY-1临床2期试验中的表现,被FDA认定为突破性疗法,并获得了罕见儿科疾病治疗资格。 Xolremdi(Mavorixafor) 4月26日,X4 Pharmaceuticals公司宣布,FDA已批准Xolremdi(mavorixafor)胶囊上市,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的WHIM综合征患者,目的是提升血液中成熟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水平。WHIM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伴随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其名称来源于其主要症状:疣,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感染和骨髓细胞增多症。 这是首款获批针对WHIM综合征患者的小分子疗法。 Mavorixafor作为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的口服可用拮抗剂,在III期4WHIM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显著效果,与安慰剂组相比,使用Xolremdi的患者年感染率显著下降60%,年感染次数降至不足一次,而安慰剂组则高达4.5次。随着治疗的持续,感染率的降低效果更为显著。 Duvyzat(Givinostat) 3月21日,FDA批准Italfarmaco/ITF的口服药物Duvyzat(givinostat),该药用于治疗六岁及以上的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Givinostat作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靶向致病过程,以减轻炎症反应和肌肉组织的损伤。 这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所有 DMD 基因变异患者的非甾体药物。 Duvyzat的批准基于一项III期临床研究的成功,该研究不仅实现了从基线到72周的四级爬升评估的主要目标,还在多个关键的次要评价标准上呈现出积极的结果。 Rezdiffra(Resmetirom) 3月14日,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FDA批准了Madrigal公司研发的Rezdiffra口服小分子药物,用于治疗存在中度至重度肝纤维化的成人患者,该药物需与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相结合使用。 这是40年来首款获批上市的MASH药物。 Resmetirom作为甲状腺激素受体-β (THR-β) 的一种可口服选择性激活剂。在III期MAESTRO-NASH临床试验中展现了显著效果,25.9%接受80 mg剂量和29.9%接受100 mg剂量的患者在治疗后MASH症状得到缓解,且未观察到肝纤维化的进一步恶化。 今年上半年,抗肿瘤、自身免疫疾病、代谢疾病、抗感染和罕见病仍然是FDA批准新药的热点领域。未来的下半年突破还在继续,FDA又会批准哪些新药呢,让我们期待吧! 前衍可提供的实验用小分子化合物 1195765-45-7 达拉非尼 871700-17-3 曲美替尼 920509-32-6 Resmetirom 558447-26-0 Mavorixafor 851528-79-5 Seladelpar 923978-27-2 Elafibranor 伊拉贝诺

2024-07-10

历史上六、七月发生的化工、危化品事故

国内事故 石油化工 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18”乙二醇装置爆炸事故 2022年6月18日,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工部1#乙二醇装置环氧乙烷精制塔区域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971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由环氧乙烷精制塔塔釜至再吸收塔的管道夹具处发生断裂,管道内工艺水大量泄漏,导致塔釜内溶液漏空后,环氧乙烷落到塔釜底部,沿管道断口处泄漏至大气中,遇点火源起火爆炸。大火导致塔内环氧乙烷发生自分解反应,造成环氧乙烷精制塔爆炸。 中石化茂名分公司“6·8”泄漏起火事故 2022年6月8日,中石化茂名分公司化工分部芳烃车间中间罐区的乙烯输送泵发生泄漏起火事故,造成2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926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芳烃车间外输乙烯准备过程中,现场人员在管道带压状况下,拆卸乙烯输送泵出口轨道球阀气动马达紧固螺栓(拉杆),造成轨道球阀阀杆防脱功能失效,在阀门出入口压差(4.069MPa)的作用下,轨道球阀出口密封失效,阀杆脱落,大量乙烯通过阀杆安装孔喷出,摩擦产生的静电火花引发泄漏的乙烯爆燃。 山东临沂金誉石化有限公司“6·5”重大爆炸着火事故 2017年6月5日,山东临沂金誉石化有限公司装卸区的一辆运输液化石油气罐车,在卸车作业过程中发生液化气泄漏爆炸着火事故,造成10人死亡、9人受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液化气罐车在卸车栈台卸料时,快速接头卡口未连接牢固,接头处发生脱开造成液化气大量泄漏,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点火源发生爆炸。 中石化石家庄炼化分公司“6·15”较大火灾事故 2016年6月15日,中石化石家庄炼化分公司22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烟气脱硫脱硝设施吸收塔发生火灾事故,造成4人死亡。 事故的直接原因:作业人员在烟囱顶部防腐补焊作业过程中,由于隔离措施不到位,电焊焊渣从缝隙落到了除雾器层,引发聚丙烯材质的除雾器着火,高温烟气沿烟囱排出,造成作业人员高温和中毒窒息死亡。 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三苯罐区“6·2”较大爆炸火灾事故 2013年6月2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第一联合车间三苯罐区在动火作业过程中发生爆炸着火,造成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697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承包商作业人员在第一联合车间三苯罐区小罐区杂料罐罐顶违规违章进行气割动火作业,切割火焰引燃泄漏的甲苯等易燃易爆气体,回火至罐内引起储罐爆炸,并引起附近其他三个储罐相继爆炸着火。 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6·29”原油罐较大爆燃事故 2010年6月29日,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炼油厂原油输转站原油罐在清罐作业过程中,发生爆燃事故,造成5人死亡、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作业人员对原油输转站1个3万立方米的原油罐进行现场清罐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油气与空气混合,形成了爆炸性气体环境,遇到非防爆照明灯具发生打火,或作业时铁质清罐工具撞击罐底产生的火花,导致发生爆燃事故。 中国石油庆阳石化分公司“7·26”常压装置泄漏着火事故 2015年7月26日,中石油庆阳石化公司常压装置渣油/原油换热器发生泄漏着火,造成3人死亡、4人受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常压装置渣油/原油换热器外头盖排液口管塞在检修过程中装配错误,导致在高温高压下管塞脱落,约342℃-346℃的高温渣油(其自燃点为240℃)瞬间喷出,遇空气自燃,引发火灾。 山东石大科技石化有限公司“7·16”爆燃事故 2015年7月16日,山东石大科技石化有限公司液化烃球罐在倒罐作业时发生泄漏着火,引起爆炸,造成2名消防队员受轻伤,直接经济损失2812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该公司在进行倒罐作业过程中,违规采取注水倒罐置换的方法,且在切水过程中现场无人值守,致使液化石油气在水排完后从排水口泄出,泄漏过程中产生的静电或因消防水带剧烈舞动,金属接口及捆绑铁丝与设备或管道撞击产生火花引起爆燃。 大连石化公司常减压装置换热器“7·16”泄漏火灾事故 2011年7月16日,大连石化公司生产新区1000万ta常减压蒸馏装置换热器E-1007D管程原油封头法兰发生泄漏着火事故。事故造成装置部分钢框架、换热器、管线、阀门等过火,无人员伤亡,对周边海域未造成污染。 事故的直接原因:E-1007D管箱法兰突然大量泄漏,泄漏原油流淌在三层平台上,沿平台板间的缝隙处流到其下方二层的换热器(E-1011AD)裸露的法兰上(法兰温度350-360℃,原油的闪点在-6.7-32.2℃),原油泄漏后产生可燃蒸气,遇高温燃烧着火。 河南洛阳润方特油有限公司“7·14”中毒事故 2007年7月14日,河南省洛阳市润方特油有限公司员工在清理储罐底部残渣时,发生中毒事故,造成3人死亡、1人重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作业人员违反操作规程,未对罐内气体进行分析检测,未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直接进入储罐作业。救援人员在未采取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盲目施救,导致事故扩大。 河北沧州炼油厂“7·31”凝缩油泄漏窒息事故 1998年7月31日,河北省沧州炼油厂工程公司在检修催化装置凝缩油泵时发生窒息事故,造成4人死亡。 事故的直接原因:当时催化装置在进行临时停工维修,施工作业人员在检修前没有按规定检查、复核阀门关闭状态,因凝缩油泵出入口阀门未关闭,物料未倒空排尽,凝缩油喷出,在封闭泵房内形成白色浓雾,导致窒息事故发生。 煤化工 甘肃宏汇能源化工有限公司“6·11”氮气较大窒息事故 2024年6月11日,甘肃宏汇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干馏2#线移动颗粒床生产线发生氮气窒息事故,造成3人死亡。 事故直接原因:检修作业人员未按操作规程要求先吹扫、后置换、再检测,在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未办理受限空间作业票的情况下违规打开人孔进行故障检查,一名作业人员窒息后,两名救援人员盲目施救导致事故扩大。 内蒙古乌海华资煤焦公司“6·27”较大爆炸事故 2017年6月27日,内蒙古乌海华资煤焦公司化产车间脱硫工段发生一起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 事故的直接原因:脱硫溶液循环罐中的氨气或其他可燃性挥发气体与吸入的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机修班在未办理动火作业票的情况下在脱硫溶液循环罐顶安装管道,切割或焊接形成的点火源引爆了罐内的爆炸性混合气体。 黑龙江化工厂“7·12”储罐着火事故 1994年7月12日,黑龙江化工厂焦油车间储罐罐顶撕裂,储存物料喷出起火,造成3人死亡。 事故的直接原因:未严格控制注入储罐的焦油、蒽油混合液的温度,注入储罐的焦油、蒽油混合液因温度高导致气化量增大,并将罐顶撕裂,致使热油喷出起火。 陕西汉中市电石厂“7·22”爆炸事故 1989年7月22日,陕西省汉中市电石厂发生熔融电石遇水爆炸事故,造成4人死亡、2人重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现场有大面积积水,电石锅车在倒开时前方无人指挥,钢丝绳距布绳器1.8m处绳结遇导向轮自动脱落,使牵引力方向偏移,致其中一个电石锅车脱轨翻车,翻车后熔融的红电石遇水爆炸。 四川遂宁县化工厂“7·8”煤气中毒事故 1984年7月8日,四川省遂宁县化工厂发生煤气中毒事故,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4名职工进转化炉扒旧触媒,因未用盲板切断气源,致使煤气由洗气塔倒流入转化炉,造成作业人员中毒。作业人员未办理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未落实相关安全措施,转化炉有害气体吹扫时间不够,未佩戴防毒面具就进入有毒有害的受限空间作业,加之现场作业人员应急知识缺乏,盲目施救致使救援人员死亡,导致事故扩大。 精细化工 甘肃兰州滨农科技有限公司“6·16”较大爆炸事故 2022年6月16日,甘肃兰州新区秦川园区滨农科技有限公司固体废料处理车间(污泥处理工段)发生爆炸事故,造成6人死亡、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190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当班人员在干燥机未停车、持续加热的情况下,对卸料阀进行维修,导致母液固废在干燥机内加热时间延长约4个小时。干燥机持续加热,内部热量难以散发、持续累积,导致母液固废所含的氯酸钠与有机物反应放热,并进一步引起有机物的分解放热,干燥机内部温度与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并殉爆了车间现场堆放的其他废料。 河南开封旭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6·26”较大燃爆事故 2019年6月26日,河南开封旭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天然香料提取车间发生一起燃爆事故,造成7人死亡、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2000余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工人在没有开启1号提取罐上部破真空阀门,同时也没有开启冷凝接收罐下部阀门的情况下,加热罐内物料乙醇和红枣进行枣子酊提取操作,致使罐内超压,放料盖爆开,乙醇遇静电发生着火爆炸,车间装置附近存放的乙醇及含乙醇提取液造成火势进一步扩大和蔓延。 吉林农安柴岗兴发糠醛有限责任公司“6·18”较大爆炸事故 2018年6月18日,吉林农安柴岗兴发糠醛有限责任公司在停产期间违法生产,水解车间10号水解反应釜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3人受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安全阀失效,水解反应釜超压爆炸。 浙江绍兴林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9”较大爆燃事故 2017年6月9日,浙江绍兴林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中试生产农药新产品过程中发生爆燃事故,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试验的新产品涉及到一种不稳定的中间体,其反应特性是40℃以下缓慢分解,随温度升高分解速度加快,至130℃时剧烈分解。在不掌握新产品及中间体理化性质和反应风险的情况下,利用已停产的工业化设备进行新产品中试,在反应釜中进行水汽蒸馏操作时,夹套蒸汽加热造成局部高温,中间体大量分解导致反应釜内温度、压力急剧升高,发生爆燃事故。 四川省宜宾恒达科技有限公司“7·12”重大爆炸事故 2018年7月12日,四川省宜宾恒达科技有限公司发生重大爆炸事故,造成19人死亡、1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142余万元。该公司原设计生产规模为年产2000吨5-硝基间苯二甲酸、300吨2-(3-磺酰基4-氯苯甲酰)苯甲酸等,实际生产的却是咪草烟(除草剂)和1,2,3-三氮唑(医药中间体)。 事故的直接原因:恒达科技公司在咪草烟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将无包装标识的氯酸钠当作丁酰胺,补充投入到R301釜中进行脱水操作。在搅拌状态下,丁酰胺-氯酸钠混合物形成具有迅速爆燃能力的爆炸体系,开启蒸汽加热后,引起釜内的丁酰胺-氯酸钠混合物发生化学爆炸,爆炸导致釜体解体;随釜体解体过程冲出的高温甲苯蒸气,迅速与外部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并产生二次爆炸,同时引起车间现场存放的氯酸钠、甲苯与甲醇等物料殉爆殉燃和二车间、三车间着火燃烧,进一步扩大了事故后果,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江西省九江市之江化工公司“7·2”爆炸事故 2017年7月2日,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矶山工业园区之江化工公司一高压反应釜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3人受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该企业涉及胺化反应,反应物料具有燃爆危险性,事故发生时冷却失效,且安全联锁装置被企业违规停用,大量反应热无法通过冷却介质移除,体系温度不断升高;反应产物对硝基苯胺在高温下发生分解,导致体系温度、压力极速升高造成爆炸。 菏泽市郓城县非法化工厂“7·13”较大中毒窒息事故 2016年7月13日,位于山东省郓城县黄集乡季垓村西的一家非法化工厂发生较大中毒窒息事故,造成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79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企业在清理橡胶促进剂(TETD,四乙基硫代过氧化二碳酸二酰胺)残存湿料过程中,1名操作人员在未经通风置换、检测、审批的情况下,擅自进入反应釜内违规作业;现场其他人员在未采取防护措施情况下,冒险进入反应釜施救,导致3人因二硫化碳中毒窒息死亡。 云南曲靖众一合成化工“7·7”氯苯回收塔爆燃事故 2014年7月7日,云南省曲靖众一合成化工有限公司合成一厂一车间氯苯回收系统发生爆燃事故,造成3人死亡、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60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一是氯苯回收塔塔底AO-导热油换热器内漏,管程高温导热油泄漏进入壳程中与氯苯残液混合,进入氯苯回收塔致塔内温度升高,残液气化压力急剧上升导致氯苯回收塔爆炸和燃烧;二是未按设计要求安装温控调节阀,只安装了现场操作的“截止阀”,当回收塔塔底温度、压力出现异常情况并超过工艺参数正常值范围时,“截止阀”不能自动调节和及时调控。 河南洛阳洛染股份有限公司“7·15”爆炸事故 2009年7月15日,河南省洛染股份有限公司一车间发生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8人受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中和萃取作业场所氯苯计量槽挥发出的氯苯蒸气,遇旁边因老化短路的动力线部位火源,引发氯苯蒸气爆燃,氯苯计量槽被引燃,随后发生爆炸,致使水洗釜内成品2,4-二硝基氯苯发生第一次爆炸,继而引发硝化釜内2,4-二硝基氯苯发生第二次爆炸。 江苏射阳盐城氟源化工公司临海分公司“7·28”氯化塔重大爆炸事故 2006年7月28日,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盐城氟源化工有限公司临海分公司1号厂房氯化反应塔发生爆炸,造成22人死亡、3人重伤、26人轻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在氯化反应塔冷凝器无冷却水、塔顶没有产品流出的情况下没有立即停车,而是错误地继续加热升温,使物料(2,4-二硝基氟苯)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最终导致其分解爆炸。 江苏无锡胡埭精细化工厂“7·26”爆炸事故 2005年7月26日,江苏省无锡市胡埭精细化工厂在六氯环戊二烯试生产过程中,双环戊二烯裂解釜发生爆炸,事故造成9人死亡、3人受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在六氯环戊二烯生产过程的裂解反应阶段,由于双环戊二烯裂解器制造质量存在严重缺陷,下端的管板与壳体法兰连接的角焊缝开裂,导致裂解器的加热载体-熔盐流入到双环戊二烯裂解釜中。熔盐中含有55%的强氧化剂硝酸钾,与裂解釜中的双环戊二烯等有机物发生剧烈化学反应,导致裂解釜爆炸。 医药 辽宁葫芦岛世星药化公司“6·20”较大窒息事故 2018年6月20日,辽宁葫芦岛世星药化有限公司发生一起受限空间窒息事故,造成3人死亡。 事故的直接原因:在未对停用状态中的1#对氯苯胺结晶釜(该结晶釜因工艺原因于2018年3月底停用,一直用氮气保护,氮气压力2公斤)进行充分置换处理,未进行氧含量分析的情况下,擅自组织1名操作工进行清理作业遇险,另外2人盲目施救,3人因氮气窒息死亡。 无机化工 甘肃锦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7·21”中毒事故 2013年7月21日,甘肃省锦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硫化碱车间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造成4人死亡、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367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烘干机运行中引风机变频器跳闸,引风量不足,烘干机内煤粉燃烧不充分,炉内产生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并通过提升机机壳倒流入负一层检修地坑,致使地坑内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过高,操作人员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条件下进入地坑清理灰渣造成中毒。 甘肃白银天翔建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7·4”中毒事故 2010年7月4日,甘肃白银市白银区天翔建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碳酸锌厂发生中毒事故,造成3人死亡、3人受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反应池中碳酸氢铵和氧化锌反应产生氨气,作业人员违章进入反应池作业,造成中毒昏迷,救援人员应急知识不足,造成事故扩大。 化肥 山东潍坊华浩农化有限公司“6·5”较大窒息事故 2016年6月5日,山东潍坊华浩农化有限公司水溶肥生产车间发生一起窒息事故,造成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240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操作人员开泵欲将罐内原料送入后续设备,但发现物料不能抽出,在未进行氧浓度及有毒气体浓度检测、未佩戴个体防护用品的情况下到罐内查看情况,缺氧窒息;另2名工人未佩戴个体防护用品盲目进入罐内施救,缺氧窒息死亡。 内蒙古鄂尔多斯伊东九鼎化工公司“6·28”较大爆炸着火事故 2015年6月28日,内蒙古鄂尔多斯伊东九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发生爆炸着火事故,造成3人死亡、6人受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由于三气换热器存在质量问题,在前四次修焊过的脱硫气进口封头角接焊缝处存在贯通的陈旧型裂纹,引发低应力脆断导致脱硫气瞬间冲出。因脱硫气中氢气含量较高,冲出瞬间引起氢气爆炸着火,造成正在附近检修及保温作业的人员伤亡。 云南昆明安宁齐天化肥有限公司“6·12”硫化氢较大中毒事故 2008年6月12日,云南昆明安宁齐天化肥有限公司在脱砷精制磷酸试生产过程中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造成6人死亡、29人中毒。 事故的直接原因:操作人员在向磷酸槽加入硫化钠水溶液过程中,底部阀门不能关闭,硫化钠水溶液持续流入磷酸槽,使磷酸槽中的硫化钠严重过量,产生的大量硫化氢气体从未封闭的磷酸槽上部逸出,导致部分现场作业人员和赶来救援的人员先后中毒。 贵州兴义宜化化工“7·22”管道泄漏爆炸事故 2010年7月22日,贵州宜化化工有限公司变换工段发生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3人受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1#变换系统副线管道发生泄漏,气体冲刷产生静电,引爆现场可燃气体(主要是一氧化碳、氢气等),导致空间爆炸。 山东德齐龙化工集团有限公司“7·11”爆炸事故 2007年7月11日,山东德齐龙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一分厂在改扩建项目试车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造成9人死亡、1人受伤。 此次爆炸为物理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压缩机出口管线强度不够、焊接质量差、管线使用前没有试压,致使压力管道残余应力集中的区域由于震动产生的微小裂纹迅速扩展,事故段的管线整体失效,产生物理爆炸。 农药 宁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7·1”甲胺贮罐爆炸事故 2014年7月1日,宁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啶虫脒生产车间N-(6-氯-3-吡啶甲基)甲胺储罐发生爆炸,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500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储罐内的N-(6-氯-3-吡啶甲基)甲胺长时间处于保温状态,发生了缩聚反应,产生的大量热量和气体不能及时排出,导致容器超压爆炸。 其他 浙江台州丰润生物化学公司“6·12”硫化氢较大中毒事故 2009年6月12日,浙江台州丰润生物化学有限公司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造成3人死亡、2人中毒。 事故的直接原因:1名施工人员下到约10米深的地下桩孔底部作业,因硫化氢含量过高中毒晕倒,后有4人在未佩戴任何防护用品的情况下盲目施救,相继中毒晕倒。 张家口市怀来县长城生物化学工程有限公司“7·22”中毒窒息事故 2019年7月22日,位于怀来县沙城镇的怀来县长城生物化学工程有限公司污水处理站综合沉淀池发生中毒窒息事故,造成5人死亡、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90.6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作业人员违反安全技术规程,违章进行清淤作业,淤泥中的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在抽排水作业和外力搅动下释放逸出,受彩钢房封闭限制,有毒气体不断集聚,人体过量吸入后造成伤亡。现场人员在情况不明且未配备应急救援设备设施情况下盲目施救,造成事故扩大。 河南省三门峡市河南煤气集团义马气化厂“7·19”重大爆炸事故 2019年7月19日,河南省三门峡市河南煤气集团义马气化厂C套空气分离装置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5人死亡、16人重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空气分离装置冷箱泄漏未及时处理,发生“砂爆”(空分冷箱发生漏液,保温层珠光砂内就会存有大量低温液体,当低温液体急剧蒸发时冷箱外壳被撑裂,气体夹带珠光砂大量喷出的现象),进而引发冷箱倒塌,导致附近500m3液氧贮槽破裂,大量液氧迅速外泄,周围可燃物在液氧或富氧条件下发生爆炸、燃烧,造成周边人员大量伤亡。 台湾高雄华运仓储公司“7·31”管线泄漏特别重大爆炸事故 2014年7月31日,台湾高雄市华运仓储公司输送丙烯的管线发生丙烯泄漏,8月1日零时,发生地沟丙烯气体爆炸,造成30人死亡、302人受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管道长年腐蚀变薄,在压力作用下管道破裂,致使丙烯泄漏,遇火源发生爆炸。 江苏南京“7·28”丙烯管道泄漏重大爆燃事故 2010年7月28日,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发生一起丙烯爆燃事故,造成22人死亡、120人受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在原塑料厂旧址上平整拆迁土地过程中,挖掘机挖穿了地下丙烯管道,造成管道内存有的液态丙烯泄漏,泄漏的丙烯蒸发扩散后,遇到明火发生爆燃。 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7·16”特别重大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 2010年7月16日,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保税区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发生爆炸,造成原油大量泄漏并引起火灾。导致部分原油、管道和设备烧损,另有部分泄漏原油流入附近海域造成污染。事故造成1名作业人员轻伤、1名失踪;在灭火过程中,1名消防战士牺牲、1名受重伤。事故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为22330.19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在油轮卸油作业完毕停止卸油的情况下,服务商上海祥诚公司继续向卸油管线中加入大量脱硫化氢剂(主要成分为双氧水),造成脱硫化氢剂在加剂口附近输油管段内局部富集并发生放热反应,引起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原油泄漏,引发火灾。 国外事故 美国东海岸费城能源解决方案公司炼油厂爆炸事故 2019年6月21日,美国东海岸费城能源解决方案公司炼油厂氢氟酸烷基化装置发生爆炸,造成5人轻伤。 事故原因:氢氟酸烷基化装置的管道回路系统中的一段弯头由于腐蚀变薄,进而发生破裂,管道内的丙烷泄漏,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美国密西西比州帕斯卡古拉燃气厂火灾爆炸事故 2016年6月27日,美国密西西比州帕斯卡古拉燃气厂甲烷、乙烷、丙烷及其他烃类发生泄漏,随后被引燃发生火灾爆炸,周边居民撤离。 事故原因:由于热疲劳导致的铝钎焊换热器(BAHX)失效,烃类物料泄漏,发生火灾爆炸。 日本狮子株式会社千叶工厂甲醇精馏塔爆炸事故 1991年6月26日,日本狮子株式会社千叶工厂在新型表面活性剂α-磺基脂肪酸酯生产中,由于甲醇和过氧化氢反应生成微量的甲基过氧化物,并在精馏塔停止运转过程中,在局部浓缩时发热,精馏塔发生爆炸,造成2人死亡、13人受伤,塔及周围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爆炸碎片和冲击波使工厂内319个场所遭到破坏。 事故原因:甲基过氧化物分解放热反应失控,导致爆炸事故发生。 美国堪萨斯州Valley Center市储油罐火灾爆炸事故 2007年7月17日,美国堪萨斯州Valley Center市Barton Solvents Wichita工厂内发生石脑油储罐爆炸火灾事故,事故发生时油库主管正从罐车向储罐输送石脑油,事故造成11名居民和1名消防员受伤,周边约6000名居民撤离。 事故原因可能:一是储罐顶部含有易燃的可燃气体-空气混合物;二是当停止向储罐输送后,输送管道、沉积物内的空气摩擦可快速在储罐内累积大量静电;三是在注入石脑油期间,储罐内部液位测量系统的浮子可能因为松散的结构产生电火花。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鲁日化工厂氯气泄漏事故 2003年7月20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鲁日市霍尼韦尔国际集团化工厂的一个氯气冷却器失效,导致氯气泄漏至Genetron143a制冷剂系统,随后该系统安全保障措施失效,氯气泄漏至大气中,全厂紧急撤离,最终造成7名工人受伤,周边0.5英里内的居民就地避难。 事故的原因:一是霍尼韦尔巴吞鲁日工厂管理系统中没有防止氯气冷却器出现故障的措施;二是氯气进入制冷剂系统产生的后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安全评估。 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 1976年7月10日,意大利塞维索市(Seveso)附近的伊克梅萨化工厂的TBC(1,2,3,4-四氯苯)加碱水解反应釜突然发生爆炸逸出中间体三氯苯酚,其中含有剧毒化学品二恶英(简称TCDD),造成约2吨化学药品扩散到周围地区。厂周围数千居民产生热疹、头痛、腹泻和呕吐等症状,大量鸟类以及水陆动物因此死亡,塞维索居民直至泄漏两个多星期后才被安排撤离这一地区。 事故的原因:由于反应放热失控,引起压力过高而导致安全阀失灵而形成爆炸。由于当时釜内的压力高达4个大气压,温度高达250℃,包括反应原料、生成物以及二恶英杂质等在内的化学物质一起冲破了屋顶,冲入空中,形成一个污染云团,这个过程持续了约20分钟。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污染云团随着风速达5m/s的东南风向下风向扩散了约6km,并沉降到面积约1810英亩的区域内,污染范围涉及Seveso、Meda、Desio、Cesano Maderno以及另外7个属于米兰省的城市。针对此次事故,欧共体于1982年6月颁布了《工业活动中重大事故危险法令》(82/501/EEC),即《塞维索指令》。

2024-07-03

Cell子刊:一周禁食二天,能改造NK细胞,增强抗癌免疫力

2024年6月14日,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在《Cell》子刊《Immunity》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Fasting reshapes tissue-specific niches to improve NK cell-mediated anti-tumor immunity "(禁食重塑特异性组织微环境以增强NK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力)的研究论文。 研究表明,周期性禁食能够重塑免疫系统中关键组成——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微环境,显著提升其抗肿瘤能力,特别是对肿瘤微环境的适应能力。这种改变有效地增强了对实体和转移性肿瘤的免疫反应,有助于更有效地抗击癌症。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实施了为期3周的周期性禁食方案,每周包含5天正常进食和2天禁食(每次禁食24小时)。对照组则自由进食。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周期性禁食对NK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周期性禁食不仅有效防止了小鼠的整体体重下降,还显著改善了在结肠癌和黑色素瘤转移模型中抗肿瘤反应。这种抗肿瘤免疫力的增强主要依赖于NK细胞的活性,表明周期性禁食诱导的NK细胞抗肿瘤免疫力对多种癌症类型具有广泛的保护作用。 周期性禁食促进NK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 该研究进一步发现,禁食条件下小鼠脾脏中的NK细胞,在高浓度脂肪酸和糖皮质激素的影响下,经历了代谢途径的重塑,通过增加CPT1A酶的表达来增强脂肪酸代谢。敲除CPT1A基因则明显损害了这种环境中NK细胞的存活和功能。 与此同时,在禁食期间,NK细胞通过S1PR5和CXCR4等运输介质从外周组织重新分布到骨髓。在这一过程中,骨髓髓样细胞表达的IL-12激发了这些NK细胞,促进了γ-干扰素(IFN-γ)的生成,而IFN-γ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结合这两种机制,该研究表明,在禁食期间,NK细胞能够预先在肿瘤内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通过代谢重编程,NK细胞能够更有效地适应肿瘤微环境,表现出更强的抗癌活性。 虽然该研究未涉及人类骨髓样本,但研究人员指出,癌症患者的血液样本显示,禁食会导致人类外周血NK细胞数量减少,类似于小鼠模型中的观察结果。 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禁食可能帮助人体抵御癌症的机制之一。研究结果还表明,禁食可能是改善免疫反应的一种策略,从而增强免疫疗法的效果。这些结果显示出改善癌症治疗的潜力,并可能推向临床研究。

2024-06-26

2024年Q1全球畅销药TOP40!K药或成“最短药王”

各大药企相继公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告,全球畅销药物榜单TOP40也随之揭晓(具体排名见文末附图)。 药王争霸 K药(Keytruda)一季度销售额达到69.47亿美元,继续蝉联药王宝座,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然而,增速更为惊人的是司美格鲁肽系列药物:司美格鲁肽注射降糖Ozempic升到第2位,一季度销售额达43.1亿美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将突破200亿美元;减重药物Wegovy一季度销售额达13.5亿美元,排名第27位;口服降糖Rybelsus虽未进入前40,但一季度销售额达7.2亿美元。三者相加合计销售额达63.8亿美元,逼近K药,K药的“药王”地位或将受到挑战。 一边是不断升温的“药王争霸”,一边是昔日药王修美乐(Humira)的颓势难挽。修美乐一季度销售额仅为22.7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5.89%,直接滑落至第10名;加上近年来美国政府对生物类似药扶持力度的增加,今年修美乐的销售额极有可能无法突破百亿美元。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各领域在2024年第一季度的畅销药物: 肿瘤领域 2024年第一季度,共有12款药品登上榜单。其中PD-(L)1类药物独占鳌头,K药依然稳居榜首之位;Opdivo一季度销售额达23亿美元,位列第9;而PD-L1lmfinzi和Tecentriq一季度的销售额均超过10亿美元,分别排名第31和第38位。此外,BTK抑制剂依鲁替尼(Imbruvica)一季度销售额16亿美元,排名第20位;EGFR抑制剂奥西替尼(Tagrisso)一季度销售额约16亿美元,排名第21位;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来那度胺(Revlimid)一季度销售额16.69亿美元,排名第19位。 减重降糖领域 司美格鲁肽系列药物Ozempic(注射剂、降糖适应症)势头强劲,已跃升至第二位,加上排名第24位的减重药物Wegovy,两者合计销售额达56.6亿美元。替尔泊肽(Mounjaro)于2022年上市,势头迅猛,2024年第一季度销售额已达18亿美元,排名第17位,今年有望突破百亿;礼来另一款杜拉鲁肽(Trulicity)第一季度销售额约15亿美元,排名第22位,进一步了巩固目前礼来诺和诺德“减重双寡头”的地位。 自免领域 共有9款药品上榜。达必妥(Dupixent)于2017年获批上市后一路突飞猛进,目前已适用于中度至重度特应性皮炎(≥6岁患者)、中度至重度哮喘(≥12岁患者)、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CRSwNP,成人患者)、嗜酸性食管炎(EoE)等多个适应症,2024年第一季度销售额为30.77亿美元,排名第4位。CD38抑制剂Darzalex一季度销售额27亿美元,排名第6位。昔日药王修美乐(HUMIRA)受生物类似药和众多竞品的冲击,排名已跌至第10名。 HIV领域 最畅销的HIV药物必妥维(Biktarvy)一季度销售额达29亿美元,全球排名第5位。 疫苗领域 九价HPV疫苗(Gardasil)一季度销售额达22.49亿美元,排名第12位。20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revnar)一季度销售额16.91亿美元,排名第18位。带疱疫苗(Shingrix)一季度销售额11.8亿美元,排名第28位。 其他 抗凝药、囊性纤维化、心衰、血友病、精神分裂、骨质疏松等疾病领域的重磅药物都有上榜,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用于医美的肉毒素Botox一季度销售额接近14亿美元,排名23位,未来可期。 前衍可提供的实验用原料 910463-68-2 索马鲁肽 503612-47-3 阿哌沙班 936623-90-4 沙库必曲缬沙坦钠盐 461432-26-8 达格列净 191732-72-6 来那度胺 1421373-66-1 奥斯替尼甲磺酸盐 915087-33-1 恩扎鲁胺 1310726-60-3 乌帕替尼 941678-49-5 鲁索替尼 2024年Q1TOP40畅销药附图

2024-06-19

小分子偶联多肽挑战司美格鲁肽的减肥效果

当前,肥胖问题日益严峻。据2024年2月《柳叶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肥胖人口已突破10亿,而且肥胖率持续飙升,特别是青少年肥胖率。肥胖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还会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以及癌症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近期,以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GLP-1类减肥药,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出高效且安全的减肥效果,持续热销。 2024年5月15日,哥本哈根大学的 Christoffer Clemmensen 团队在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GLP-1-directed NMDA receptor antagonism for obesity treatment》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特洛伊木马式减肥方法——将一种小分子药物MK-801隐藏在GLP-1类减肥药物中,对控制食欲的脑细胞进行“双重打击”,有效逆转了代谢疾病啮齿动物模型中的肥胖、高血糖和血脂异常。相比司美格鲁肽,此方法实现了更强且更持久的减肥效果。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GLP-1将MK-801靶向递送到表达GLP-1受体(GLP-1R)的大脑区域,可以规避与MK-801单药治疗相关的不良生理和行为影响。此外,作为一种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可以影响下丘脑和脑干的神经可塑性,从而导致更长久的减肥效应。 GLP-1是一种肠道分泌的激素,通过与其受体结合来降低血糖水平,促进胰岛素分泌,并减缓胃排空速度,从而有助于控制食欲和体重。GLP-1受体激动剂则仿效自然GLP-1的作用,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食欲抑制减少摄食量,从而降低血糖水平。目前,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等GLP-1受体激动剂已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和肥胖。 NMDA受体是一种由谷氨酸激活的阳离子通道,在大脑的多种神经生理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非竞争性、开放通道的NMDA受体拮抗剂在临床上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和耐药性抑郁症。基因组关联研究显示,谷氨酸能信号传导和NMDA受体介导的突触可塑性对体重平衡至关重要。然而,NMDA受体拮抗剂存在较大的毒副作用,如高热和过度活动,因此迄今尚未被用于减肥药物开发。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化学可裂解二硫化物连接子将NMDA受体拮抗剂MK-801与GLP-1类似物偶联,并经实验证明,该偶联物不仅能增强在富含GLP-1受体的食欲调节大脑区域中NMDA受体拮抗剂的治疗潜力,还能减轻MK-801非限制性作用相关的不良影响,具有良好的双重功能。 在代谢表型相关实验中,GLP-1–MK-801显示出了明显的减重效果。在为期14天的治疗期内,与单独使用GLP-1或MK-801相比,GLP-1–MK-801治疗的小鼠体重下降更为显著,且与食物摄入量的减少有关。同时,GLP-1–MK-801能够改善小鼠的血糖平衡,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增强小鼠的葡萄糖耐受性。此外,与单药治疗相比,GLP-1–MK-801降低了血浆胆固醇水平和血浆甘油三酯水平。GLP-1–MK-801的调节能量消耗平衡的有效性也在实验中得到了验证,证明了偶联物可以通过影响能量摄入和消耗来降低体重,并可正常化能量消耗,防止因节食引起的“饥饿反应”,以保护生物体免受体重和脂肪量过度损失的伤害。 在安全性分析相关实验中,研究人员分别对小鼠进行了慢性和急性给药后的体温测量和野外行为测试,以研究MK-801与GLP-1的化学偶联是否减轻了MK-801的不良高热和过度活动效应。结果表明,MK-801与GLP-1的偶联有效地消除了MK-801引起的过度活动效应。 GLP-1–MK-801调节代谢性疾病 研究团队通过RNA测序和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研究了GLP-1–MK-801对下丘脑信号传导的影响。GLP-1–MK-801治疗组的RNA测序结果显示,与谷氨酸能信号传导和突触可塑性相关的基因表达发生了显著变化。此外,GLP-1–MK-801与GLP-1和MK-801各自的转录特征有明显重叠,证明GLP-1–MK-801参与了调节下丘脑中两种受体系统相关信号通路。值得注意的是,有1,568个转录本受到GLP-1-MK-801处理的唯一调节,强调了体内两个受体靶点之间的协调活性可能会影响下丘脑的转录。GLP-1–MK-801相较于载体,与谷氨酸能信号传导相关的转录本是差异上调最为显著的基因,如Grin2a、Grin2b、Shisa6和Slc17a7。同时,与MK-801相比,GLP-1–MK-801具有相似但更为强效的转录调控作用。进一步的富集分析结果显示,GLP-1–MK-801处理组富集了与突触传递相关的功能术语,如突触后密度和谷氨酸能突触。并且这些发现得到了基于MS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的证实。 GLP-1-MK-801对下丘脑信号传导的调节 为了进一步探索GLP-1–MK-801的治疗潜力,研究团队将其与已批准用于肥胖治疗的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GLP-1–MK-801在减少体重方面优于司美格鲁肽。随后,研究团队对GLP-1–MK-801治疗组和司美格鲁肽治疗组之间差异表达基因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与谷氨酸能信号传导和突触可塑性相关的功能术语在上调最明显的基因中富集,说明GLP-1–MK-801可能会由于对神经可塑性的调节作用而比司美格鲁肽具有更持久的治疗效果。 GLP-1–MK-801与司美格鲁肽在减肥上具有协同效应,当肥胖小鼠使用司美格鲁肽达到减肥平台期时(在人类中,司美格鲁肽可以帮助人们减轻约10%-15%的体重),将GLP-1–MK-801作为附加治疗,肥胖小鼠的体重会进一步下降。 GLP-1-MK-801与司美格鲁肽在肥胖和糖尿病临床前模型中的应用 这篇论文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通过肽介导的靶向实现细胞特异性离子通道的调节。强调了GLP-1受体激动和NMDA受体拮抗的单分子偶联物在肥胖治疗中的潜力,这种偶联物不仅降低了小分子的毒副作用,还通过对突触可塑性的调节,实现更为持久的治疗效果。这一发现为新型肥胖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方向,未来或许能够降低肥胖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减肥药市场竞争激烈,诺和诺德的GLP-1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和礼来的GLP-1受体/GIP受体双重激动剂替尔泊肽已经获批上市,并取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预计到2030年,年减肥药市场将达到1000亿美元。此外,还有数十种减肥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其中大多数是针对GLP-1或GIP的靶向药物。因此,许多生物医药公司也开始尝试寻找新靶点,以开发更有前景的减肥药。 鉴于GLP-1类药物取得的巨大成功,未来的减肥药必须更加经济实惠、更加有效。预计到2035年,全球将有超过一半的成年人患有肥胖症,减肥药治疗将为肥胖症患者带来更广泛的健康益处,如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炎症。此外,GLP-1类药物还在临床试验中用于治疗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以及成瘾行为(例如饮酒和吸烟)的相关研究。 前衍可提供实验的原料 2023788-19-2 替尔泊肽 99291-20-0 司美格鲁肽 77086-21-6 MK-801

2024-06-12

历史上五月发生的化工、危化品事故

2024年5月发生的典型事故 四川西艾氟科技公司“5·3”较大爆炸事故 2024年5月3日,四川西艾氟科技公司五氟碘乙烷合成反应釜发生爆炸,造成3人死亡。经初步调查,反应釜搅拌机封处泄漏的丙三醇与釜内物料发生反应,在处理异常工况过程中添加过量催化剂,通蒸汽升温,釜内四氟乙烯发生暴聚,超温超压引发爆炸。 湖北雪飞化工公司“5·9”较大爆炸事故 2024年5月9日,湖北雪飞化工公司硝化棉生产车间发生爆炸,造成3人死亡。经初步调查,1#煮洗锅底部排水阀内漏导致水位下降,煮洗锅内硝化棉缺水,在高温蒸汽持续加热下,硝化棉剧烈分解发生爆炸。 国内事故 石油化工 中石化上海赛科公司“5·12”较大闪爆事故 2018年5月12日,中石化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对苯罐进行检维修作业时发生闪爆事故,造成6人死亡。 事故的直接原因:75-TK-0201内浮顶储罐的浮盘铝合金浮箱组件有内漏积液(苯),在拆除浮箱过程中,浮箱内的苯外泄在储罐底板上且未被及时清理。由于苯易挥发且储罐内封闭环境无有效通风,易燃的苯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环境,局部浓度达到爆炸极限。罐内作业人员拆除浮箱过程中,使用的非防爆工具及作业过程可能产生的点火能量,遇混合气体发生爆燃,燃烧产生的高温又将其他铝合金浮箱熔融,使浮箱内积存的苯外泄造成持续燃烧。 中石化兰州石油化工公司“5·29”较大火灾事故 2006年5月29日,甘肃兰州中石油兰州石油化工公司有机厂发生火灾事故,造成4人死亡、11人受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对有机厂苯胺装置进行检修,在对装置内物料进行置换后,开始装置的清扫和检修作业,检修作业人员在苯胺装置废酸回收单元内进行粉刷作业过程中,废酸回收单元的苯泄漏,遇现场明火引发火灾。 辽宁抚顺石化乙烯化工公司“5·16”较大爆炸事故 1997年5月16日,辽宁抚顺石化乙烯化工公司发生爆炸事故,造成4人死亡、4人重伤、27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426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环氧乙烷装置发生故障,排出大量可燃工艺循环气,气体顺风飘向空气分离装置,空气分离装置吸入口没有实行严格的质量监控,致使大量甲烷、乙烯气体被压缩机吸入空气分离装置,与液氧发生反应引起爆炸。 新疆独山子石油化工总厂炼油厂“5·7”较大闪爆事故 1988年5月7日,新疆独山子石油化工总厂炼油厂发生闪爆事故,造成5人死亡、1人受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炼油厂供排水车间按厂大修计划将二循环水工段污水提升泵房隔油池中的污水抽到集水池中,电工到隔油池为潜水泵接电,隔油池的污水含大量轻质油组分,随外界气温升高,可燃气体挥发量增多并集聚,连续抽水作业两天后,池内液面下降,空气涌入,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作业人员在带电情况下提泵,导致电缆打火,爆炸性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煤化工 四川广元天森煤化公司“5·2”较大爆炸事故 2014年5月2日,四川广元天森煤化公司发生爆炸,造成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60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组织3名施工人员对隔油沉淀池(长20米、宽10米、高3.5米,上加盖彩钢板)加装排水泵,在未办理动火作业票证的情况下使用电弧焊机对隔油沉淀池盖板实施焊接作业时,火星从隔油沉淀池观察孔掉入池内,引燃油气混合物导致爆炸。 精细化工 山东聊城鲁西化工“5·1”重大爆炸着火事故 2023年5月1日8时36分许,山东聊城鲁西化工双氧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1号双氧水装置发生爆炸着火事故,造成10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445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操作人员在抽吸成品罐内70%双氧水表面漂浮的少量工作液至工作液配制釜时,大量抽入了70%双氧水;工作液配制釜内原存有的氧化液、工作液(从地沟回收)中含有氧化铝粉末、钯催化剂粉末、灰尘等杂质;这些杂质引起高浓度双氧水分解放热,导致釜内温度升高、双氧水分解加速、压力升高,最终引发高浓度双氧水发生剧烈分解爆炸、高浓度双氧水与工作液体系发生剧烈凝聚相爆炸,造成工作液配制釜粉碎性解体。 山东淄博宝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5·28”较大爆炸事故 2011年5月28日,山东淄博宝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50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硝基甲烷车间精馏工段粗品精馏过程中,在蒸馏罐中投入原料时,未加入低沸点物,且蒸馏时间过长,精馏罐处于低液位状态,在罐内壁形成较多固体残留物。在精馏罐持续加热条件下,精馏罐壁面固体残留物发生热分解而爆炸,引发罐内气体和残留液体爆炸燃烧。 江苏江阴松桥化工厂“5·18”较大火灾事故 1995车5月18日,江苏江阴松桥化工厂在生产对硝基苯甲酸过程中发生火灾事故,造成4人死亡、3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10.6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发现氧化釜搅拌器转动轴密封填料处有泄漏后,生产副厂长指挥工人用扳手对螺栓进行紧固,但并未成功,反而导致泄漏更加严重,釜内物料(其成分主要是醋酸)从泄漏处大量喷出,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到金属撞击火花发生爆燃,形成大火。 有机化工 江西九江金九再生资源有限公司“5·23”较大中毒窒息事故 2023年5月23日,江西九江金九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裂解车间发生一起中毒窒息事故,造成3人死亡。 事故的直接原因:201裂解车间4#裂解炉自2023年5月13日停机后,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状态,裂解产生的一氧化碳(略轻于空气)在炉内聚集。5月23日,1名操作人员违规进入4#裂解炉内作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裂解车间晚班班长和车间负责人在未采取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盲目进入炉内施救,3人均因吸入一氧化碳,中毒窒息死亡。 山西运城圣奥化工有限公司“5·31”较大爆炸事故 2022年5月31日,山西运城圣奥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3人受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车间内平面布置存在重大缺陷,在甲类车间内设置有地下水池、管沟,切割作业过程中溅落的火花,引起管沟及密闭地下池中可燃气体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性气体燃爆。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沧州大化TDI有限责任公司“5·11”较大爆炸事故 2007年5月11日,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沧州大化TDI有限责任公司TDI车间硝化装置发生爆炸事故,造成5人死亡、80人受伤,附近村庄几千名群众疏散转移。 事故的直接原因:TDI车间一硝化系统在处理系统异常时,因补酸操作过程中硝酸过量,甲苯投料后,导致一硝化系统发生过硝化反应,生成二硝基甲苯和三硝基甲苯(TNT)。过硝化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导致静态分离器温度升高而失去正常的分离作用,有机相和无机相发生混料。混料流入一硝基甲苯储槽和废酸储罐并继续反应,静态分离器和储槽温度快速上升,硝化物在高温下发生爆炸,并引发甲苯储罐起火爆炸。 重庆长寿化工总厂污水池“5·4”重大爆炸事故 1987年5月4日,重庆长寿化工总厂污水处理车间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2人死亡、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51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在未办理动火作业手续的情况下,电话请示公司副经理得到口头许可后,开始对污水处理分流槽管线法兰实施焊接作业。焊接火花引燃了分流槽内的易燃物,引起大火,继而导致污水处理池内的乙烯基乙炔、乙醛、乙炔等易燃气体发生爆炸。 无机化工 山西晋城阳城县瑞兴化工有限责任公司“5·16”较大中毒事故 2015年5月16日,山西晋城瑞兴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发生中毒事故,造成8人死亡、6人受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工人在处置冷却池内二硫化碳冷却管线泄漏时,在未办理受限空间作业票、未佩戴防护用品的情况下进入冷却池内实施维修,导致中毒晕倒(焦炭与硫磺反应生成二硫化碳气体,副产硫化氢,两者在冷却池冷凝过程中同时存在),其他人员盲目施救,造成事故扩大。 山东德州石油化工厂“5·9”液氯钢瓶较大爆炸事故 1985年5月9日,山东德州石油化工厂发生液氯钢瓶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2人重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事发时化工厂电解车间液氯工段已充装6只0.5吨的液氯钢瓶,当第7只钢瓶即将充装完毕时,钢瓶突然发生爆炸。爆炸的气瓶是工厂1984年购入的旧气瓶,在充装液氯前,操作工曾发现瓶内流出无色透明的粘稠液体,但未引起重视,将气瓶推到液氯充装平台上放置,随后被误充入液氯。由于瓶内残存的芳香烃(事故后查明无色透明的粘稠液体为芳香烃)与液氯发生剧烈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导致气瓶超压爆炸。 医药 江西吉安淦辉医药化工有限公司“5·8”较大爆炸事故 2007年5月8日,江西吉安淦辉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缩合车间发生爆炸,造成3人死亡、12人受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由于作业人员操作不当(关闭冷却闸阀,反应釜温度升高)致使反应激烈,导致釜内物料(邻硝基甲苯和甲酸乙酯混合液)温度骤然升高,反应失控产生冲料,加之工艺装置未设置超温联锁装置和处理反应釜冲料的安全设施,导致大量易燃易爆物质在喷出后发生燃烧爆炸。 山东菏泽科达药物化工有限公司“5·27”较大爆炸事故 2005年5月27日,山东菏泽科达药物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爆炸事故,造成6人死亡、1人受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在试生产医药中间体过程中,西车间4号反应釜进行低温硝化时,因操作工加料过快和换热不及时,造成釜内超温,使反应釜内硝化物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最终导致爆炸。 化肥 山西吕梁炫釜肥业有限公司“5·18”导热油炉爆燃较大事故 2022年5月18日,山西吕梁炫釜肥业有限公司发生导热油炉爆燃事故,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事故单位违规修理导热油炉燃烧器,气动球阀选型错误,气动执行器将球阀打开后无法关闭,在燃烧器吹扫阶段炉膛内空气和燃气混合比达到爆炸极限,当程序控制器运行至点火位时引起炉膛燃爆。 安徽阜阳昊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5·11”较大中毒窒息事故 2022年5月11日,安徽昊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气化车间渣锁斗检修作业中发生一起中毒窒息事故,造成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60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渣锁斗内通风不彻底,相关作业人员未认真落实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有关规定,在办理受限空间作业票证时,取样人员未按照有关要求取样,未能检测出渣锁斗底部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标,作业人员进入渣锁斗作业未落实有关安全措施,安全措施确认人亦未对照安全措施进行逐一确认,造成人员窒息死亡。 内蒙古呼伦贝尔金新化工有限公司“5·15”较大窒息事故 2012年5月15日,内蒙古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工业园区金新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窒息事故,导致3人死亡、2人受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制气车间5名工人在2号气化炉激冷室进行排渣孔扩孔作业过程中,1名工人在受限空间内发生氮气窒息,其余4人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开展施救,最终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 河北宣化化肥厂“5·20”换热器较大爆炸事故 1994年5月20日,河北宣化化肥厂净化车间变换工段换热器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亡、2人重伤、1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130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因换热器管内介质对管道的化学腐蚀、气体冲刷等,导致管道局部严重减薄泄漏,换热器入口处丁字形管突然爆裂,大量含有可燃气体、有毒有害气体的混合气体高速喷泻,被静电火花引燃,继而引起空间气体爆炸。 农药 山东德州农药厂“5·24”较大中毒事故 1994年5月24日,山东德州农药厂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造成3人死亡,3人中毒。 事故的直接原因:在生产过程中,用碱液吸收硫化氢,因操作工误操作,碱液倒流入缓冲罐,后操作工再次误操作,打开缓冲罐底部阀门放出碱液,硫化氢逸出,造成多人中毒。 其他 河北沧州利兴特种橡胶股份有限公司“5·13”氯气较大中毒事故 2017年5月13日,河北沧州利兴特种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发生氯气泄漏事故,造成2人死亡、25人入院治疗。 事故的直接原因:未按安全设施设计要求使用液氯钢瓶,非法使用液氯储罐,违法改造特种设备,违规在液氯压力管道上加装电加热圈,致使压力管道管壁在高温环境下腐蚀加速而变薄,最终不能承受管内压力,发生破裂,造成液氯大量泄漏。 国外事故 印度LG聚合物有限公司苯乙烯重大泄漏事故 2020年5月7日,位于印度安得拉邦维沙卡帕特南市的LG聚合物有限公司发生苯乙烯泄漏事故,造成13人死亡、5000余人感到身体不适。 事故的直接原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装置停工一个多月,正在准备开车时,由于当地气温高,2000吨容量储罐内的苯乙烯自聚放热,造成储罐内温度持续升高,苯乙烯汽化排出。由于泄漏发生在凌晨,无人及时处置,加之当地无风,导致苯乙烯蒸汽缓慢沿地面扩散至周边两公里的地方,且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足(距离工厂最近的居民区仅有250米),造成多人中毒。 尼日利亚拉各斯市输油管道特别重大爆炸事故 2008年5月15日,尼日利亚拉各斯市伊杰冈一处输油管道因推土机施工不当破裂泄漏,泄漏的燃油起火并引发爆炸,造成100多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伊杰冈进行修路施工的一辆重型推土机不慎将埋在地下的输油管道撞裂,燃油随即泄漏引发大火并发生爆炸,大火殃及附近的一所小学和其他建筑,至少15座房屋、20辆汽车被烧毁。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壳牌Norco炼油厂特别重大爆炸事故 1988年5月5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诺科市壳牌Norco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CCU)发生爆炸,造成7人死亡、48人受伤,附近社区4500多名居民被疏散,事故损失高达7亿美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脱丙烷塔一条直径200毫米输气管线发生腐蚀并泄漏,在大约30秒内释放约7700公斤的烃类蒸气。点火源可能是该装置的加热炉,爆炸模拟表明爆炸中心位于脱丙烷装置和CCU控制室之间。

2024-06-05

年轻一代可能正在加速衰老,大大增加患癌风险

癌症已然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难题,近年来,受饮食、环境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全球癌症发病率不断攀升,癌症作为主要死因的情况愈发凸显。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癌症大国,中国的癌症数据令人担忧,无论是新增病例还是死亡人数,均居全球之首。 相较于老年群体,年轻癌症患者常被忽视,然而,近年来研究数据却表明,癌症正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的癌症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 2024年4月7日,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2024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发布了一项最新研究,该研究表明:年轻人或正在加速衰老,并且加速衰老与癌症风险增加有关。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发布研究显示:加速衰老增加了年轻群体的患癌风险 这项研究采用了UK Biobank数据库中约148,724名年龄在37至54岁之间的参与者的医疗记录。研究人员通过分析9种血液标记物来计算参与者的生理年龄,并将其与实际年龄进行比较。如果参与者的生理年龄高于其实际年龄,就被定义为加速衰老。 9种血液标记物已被证明与生物年龄相关,它们是:白蛋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肌酐(较低的水平与较长的寿命相关)、血糖(随着年龄的增长,餐后血糖会在更长时间内保持较高水平)、C反应蛋白(相对较高的水平对应于较快的衰老)、淋巴细胞百分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平均红细胞体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红细胞分布宽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碱性磷酸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白细胞计数(较高水平与更严重的衰老相对应)。 研究人员首先评估了不同出生群体的加速衰老情况,发现 1965 年或之后出生的人加速衰老的可能性比 1950 年至 1954 年之间出生的人高出 17%。随后,他们评估了加速衰老与早发性癌症风险之间的关联。他们发现,加速衰老的标准差每增加一个单位,就会导致早发性肺癌风险增加 42%、早发性胃肠癌风险增加 22%、早发性子宫癌风险增加 36%。值得注意的是,加速衰老对迟发性肺癌(即 55 岁后诊断出的癌症)风险并无显著影响,但与迟发性胃肠道癌和子宫癌的风险分别增加 16% 和 23% 有关。 研究人员指出,“和实际年龄不同,生物年龄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饮食、身体活动、心理健康和环境压力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年轻一代的衰老速度可能比预期更快,这可能与较早暴露于各种风险因素和环境侵害有关。”同时,“通过研究加速衰老与早发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我们为早发癌症的共同病因提供了新的视角。” “若得到证实,减缓生物衰老的干预措施或许会成为预防癌症的新途径,而针对具有加速衰老迹象的年轻人量身定制的筛查工作可能有助于尽早发现癌症。”

2024-05-29

2023年全球销量前十药品

在制药领域,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产品被称为“重磅炸弹”,而随着药价不断上涨,2023年全球销售额排名前十的药品均突破了百亿美元大关,药品市场迈入百亿美元时代。 从药物类别来看,有5个单抗、3个小分子、1个多肽和1个疫苗。 从适应症来看,自免领域3个,肿瘤领域2个,心血管代谢领域2个,抗感染领域2个,血液系统1个。 药王之争 2023年全球畅销药TOP10榜单与2022年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22年夺得药王宝座的新冠疫苗COMIRNATY在2023年销售额下降了70%,排名跌至第七位;而另一位昔日药王修美乐(阿达木单抗),受到生物类似药和众多竞品的冲击,销售额下降了32%,排名下滑至第四位。 随着PD-1的崛起,默沙东的K药(帕博利珠单抗)销售额在2023年实现了近20%的销售额增长,达到250亿美元,成功登顶全球畅销药榜首,成为新一代药王。 另一方面,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减肥市场的蓬勃发展,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销售额几乎翻了一番,达到约212亿美元,跃居第二宝座。有分析预测,尽管Keytruda在2024年可能仍然保持销售额榜首的位置,但如果考虑到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旗下的三个品牌(司美格鲁肽降糖针剂Ozempic,降糖片剂Rybelsus,和减肥针剂Wegovy),合并计算后的销售额将超过280亿美元,意味着司美格鲁肽有望超越Keytruda,成为新的药王。 另一款备受市场追捧的GLP-1药物Tirzepatide(替尔泊肽),凭借其优秀的减重效果,被视为司美格鲁肽最大的竞争对手。2023年,替尔泊肽的销售额达到53.4亿美元,在初次上市后即跻身全球畅销药品排行榜的第28位,其惊人的增长速度令整个市场为之震撼, 成为有史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药物之一,被认为是未来药王的强劲竞争者。 新百亿俱乐部成员和专利悬崖逼近 2023年,有四个新成员成功加入了百亿美元俱乐部,其中包括2个自免药品:再生元和赛诺菲联合开发的达必妥(度普利尤单抗)和强生的喜达诺(乌司奴单抗),以及1个肿瘤免疫单抗欧狄沃(纳武利尤单抗)和1个心血管代谢药品欧唐静(恩格列净)。 至此,自免领域已经涌现出3款年销售额超过百亿美元的重磅产品,包括昔日药王HUMIRA(修美乐)、DUPIXENT(达必妥)、STELARA(喜达诺)。其中后两者仍然保持着双位数的增长,然而STELARA的专利已于2023年9月到期,今年STELARA会不会像HUMIRA一样销售额快速下跌? 2023年,小分子药仍然占据了前一百畅销药品中的大部分位置,但前10中小分子仅占据3席,其中艾乐妥(阿哌沙班)是销售最佳的小分子药品。自2011年首次在丹麦上市以来,ELIQUIS一直是BMS和辉瑞可靠的增长引擎。然而近两年来,ELIQUIS的增长逐渐疲软。虽然得益于达成的专利和解协议以及关键诉讼,美国专利商标局将ELIQUIS的保护期从2023年2月延长至2026年11月,ELIQUIS仍然即将面临仿制药的竞争。此外,ELIQUIS的另一项配方专利保护期也将于2031年到期。 尽管全球都在努力调控药品价格,但药品市场仍不可阻挡地迈入了百亿美元时代。除了上述销售额超过百亿美元的10款药品外,尚有多款药品距离百亿美元俱乐部仅一步之遥。强生的CD38单抗DARZALEX(达雷妥尤单抗)在2023年强劲增长22%,销售额97亿美元;VERTEX福泰制药的囊性纤维化药品TRIKAFTA/KAFTRIO销售额为89亿美元,增长了16%;默沙东的HPV疫苗GARDASIL/GARDASIL 9(佳达修)销售额达88.86亿美元,增长了29%。这3款产品不仅销售额接近百亿美元,更为难得的是它们还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极有可能在2024年销售额突破百亿美元。 前衍可以提供的实验用原料 99291-20-0 司美格鲁肽 2023788-19-2 替尔泊肽 864070-44-0 恩格列净 503612-47-3 阿哌沙班 143491-57-0 恩曲他滨 1392275-56-7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

2024-05-22